瑞典简史 ❸ 被大北方战争改变的瑞典国家命运

更新时间:

17-18世纪的瑞典正是强盛时期,不仅称霸北欧,更是成为了欧洲新教国家的领导者和世界列强,而就在瑞典发展到鼎盛之时,它遇到了一个强大的对手,最终瑞典在一次战争中跌落神坛,这个对手叫俄罗斯,而这次战争就是大北方战争。

说起俄罗斯历史咱们都熟悉,就是基辅罗斯-莫斯科公国-俄罗斯帝国的历史。而俄罗斯在近代史当中的崛起和雄强,以及发展至鼎盛的瑞典之衰落,都跟这场瑞典-俄罗斯之间的大北方战争有关。

可以说大北方战争改变了瑞典和俄罗斯两国乃至北欧的发展轨迹也不为过,经此一战,瑞典彻底从列强的名单中消失,直至今天仍是如此。而俄罗斯则凭此发展强盛。

第一次北方战争

咱们今天通常所说的北方战争主要指的是第二次北方战争,即改变瑞典和俄罗斯命运轨迹的那场大北方战争。

那么说难道还有“第一次北方战争”吗?还真有。

历史上的北方战争主要有两场,分别是第一次北方战争(1655)第二次北方战争(1700-1721),这两次前后相距不过四十多年。

但是战争双方和结果可有不同:第一次北方战争主要指的是波兰-瑞典战争;而第二次才是咱们讲的瑞典-俄罗斯的大北方战争。

第一次北方战争源于1655年瑞典国王的卡尔十世古斯塔夫对波兰宣战,希望借助战争来扩大波罗的海的领土,当然卡尔十世古斯塔夫本人也是以好战而著称,以致后面频繁耗尽国家财政,还给瑞典王国树立了诸多敌人。

在这场瑞典-波兰战争(即第一次北方战争)当中,瑞典勃兰登堡先是结盟,而后侵犯波兰,并最终赶走时任波兰国王的约翰二世·卡齐米日,取得了初步胜利。

但咱们也都知道,欧洲从中世纪以来总结出一套所谓“势力均衡”的理论,就是说欧洲本就“一盘散沙”,假如某国坐大或者急剧衰退,很有可能酿成欧洲大战,于是乎一些欧洲政治家、军事家力求“势力均衡”,也就是不让某个国太强或太弱,保持一种稳定的关系。

波兰的失败无疑打破了该地区的平衡,于是周边诸国出于本国的利益,各自打着自己的小算盘开始纷纷对瑞典宣战。这当中就有俄国丹麦奥地利。

后来勃兰登堡的大选侯——弗里德里希·威廉又背弃瑞典加入联盟,瑞典一下子陷入了多方树敌的境地,于是瑞军很快被逐出波兰。

当时的瑞典“正当年”,正是雄强繁盛时期,于是瑞典人在退出丹麦后,先后两次侵犯丹麦,大败丹麦王弗雷德里克三世,还割取了丹麦三分之一的领地。

后来要不是荷兰共和国对丹麦进行援助,恐怕瑞典人的野心早就合并了丹麦,然后彻底称霸北欧及波罗的海。

而当第一次北方战争结束时,波兰王室最终放弃对瑞典王位的要求,因为此前瑞典和波兰曾有过一段时间的共主,即西吉斯蒙德三世既是瑞典国王也是波兰国王。

而瑞典则从丹麦获得了斯科讷。表面上战争结束,但有关各国的矛盾并没有最终解决,这就为后来的大北方战争(即第二次北方战争)埋下了隐患

最终在第一次北方战争过了40多年后,在北欧又爆发了第二次北方战争,即大北方战争

大北方战争前形势

大北方战争,也就是第二次北方战争,主要是当时的俄罗斯为了夺取波罗的海的出海口而与瑞典王国进行争霸的战争,换言之就是两强相争得更强

大北方战争示意图

而战争的最终结果是俄罗斯帝国从此称霸波罗的海,成为了更加强的强;而瑞典则从此衰落,再也无缘欧洲列强榜单,一直到今天。

当然咱们说导致战争爆发以及战争结果的因素有很多,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这当中有两点是起着关键作用的:

第一点就是当时瑞典的强盛并非真的“富强”,准确来说当时的瑞典很强但是并不富。

当时的瑞典所说在军事上有着一批富有经验、训练有素的将官和士兵,但瑞典仍然是一个地广人稀、天寒地冻、土地贫瘠、人口稀少、鸟不拉屎、巴拉巴拉的落后北欧国家。

虽说当时俄国也不咋先进(相对西欧等先进国家而言),但人俄国地大人多啊好歹,瑞典是在17-18世纪急剧扩张,疆域变大了好多,但跟北方毛熊——俄国比起来,还是差不少。

第二点就是当时的俄罗斯也很强盛,当时的俄罗斯正是彼得大帝执政时期,虽说俄国依旧较之西欧先进国家还很落后,但彼得大帝的铁腕手段和雷霆政策还是增强了俄国国力。

在国力方面,俄罗斯底子也不比瑞典要薄,学习先进技术方面俄罗斯甚至更积极,加上俄罗斯自古对于出海口的渴望与决心,一同决定了这场战争的走向。

早在1560年-1658年之间,瑞典就形成了一个以芬兰湾为中心的波罗的海帝国,这个简陋版帝国包括了卡列利阿,因格里亚,爱沙尼亚和立窝尼亚。

在后来被誉为“第一次全欧洲大战”的三十年战争中,瑞典又在德意志也得到了大片领地,包括西波美拉尼亚,维斯马,不莱梅公国和费尔登。

同时瑞典还征服了丹麦和挪威在松德海峡以北的领地,最终瑞典以少量训练有素的军队,完成了北欧和波罗的海的霸权。

到了后来大动乱期间,外国势力对俄罗斯的干涉使得瑞典在1617年的《斯托尔博沃条约》中顺手牵羊、趁火打劫、渔翁得利。

《斯托尔博沃条约》夺去了俄国通往波罗的海的直接出海口,这意味着俄国从此不再有挑战瑞典地区霸权的实力和可能。

但事无常理,俄罗斯的“国运”在17世纪后半叶得到了逆转,尤其是俄罗斯的彼得大帝即位后,他不但积极“西化”坚持改革,还一直寻求夺回波罗的海的地位。

最终在17世纪90年代末,探险家约翰·帕特库尔通过《普列奥布拉任斯科耶条约》成功将俄罗斯、丹麦和萨克森结成联盟,三国于是乎在1700年发动了俄国北部战役,开启了大北方战争的序幕。

而当时的瑞典国王卡尔十二世还不到20岁,所以他试图使瑞典帝国远离战争,专注于裁减军队和国家改革,以求加强君主地位和帝国军事力量。

当然卡尔十二世本人自视为中世纪的骑士,所以他经常过着巴洛克式生活。

而这种性格作为一个人来说可能很有个性和魅力,但不巧的是他偏偏是一个国王,所以等到1718年,也就是大北方战争接近尾声的时候,他在挪威首都奥斯陆附近挨了一枚子弹,最终英勇壮烈阵亡,年仅36岁。

今天有人评价卡尔十二世是“小拿破仑”,赞扬他极具军事天赋,但也有人称其为疯狂的好战者,总而言之,在卡尔十二世带领下的瑞典帝国,最终败给了彼得大帝带领的俄罗斯。

彼得一世早在1696年就继承费奥多尔三世成为沙皇,后来更是乔装扮成访问团使节潜入西欧做学徒学习先进技术。

彼得在对西欧的考察归来后,继续推进先王已经开展的改革,将俄罗斯转变为一个拥有之前三倍领土的近代化帝国。

也正是在此期间,俄罗斯得到了通往波罗的海,黑海和里海的通道。这就使得俄罗斯挑战瑞典的波罗的海霸权。

彼得大帝时期的俄罗斯

与此同时,此前跟瑞典结有“旧仇”和刚刚跟俄罗斯结盟的很多国家也纷纷加入了这场反瑞联盟。

双方就在这种局势下开始了大北方战争。

大北方战争

交战双方主要是瑞典与俄国,而俄国方面不仅自己参战,还叫上了自己的盟国以及跟瑞典结仇结怨的其他国家,像丹麦、波兰等。

战争尚未正式开始前(正式的大北方战争要从1700年开始算起),丹麦兼挪威国王弗里德里克四世就率先向丹麦以南的瑞典同盟荷尔斯坦因-戈托普发动进攻。

此前的丹麦也曾强盛一时,还一度将瑞典和挪威纳入由丹麦人掌控的同盟,当然后来瑞典独立了,所以后来丹麦干脆把挪威纳入了统治范围,所以后面很多丹麦国王都兼任挪威国王。

而后来瑞典崛起,在第一次北方战争(大北方战争其实是历史上第二次北方战争)期间,瑞典还占领了丹麦北部领土,因而丹麦首先对其发动进攻。

在1697年(也就是大北方战争正式开始前),丹麦的军队已经摧毁了戈托普的几座要塞,算是开启了战争。1699年12月,反瑞典联军也开始了对里加的围攻;

等到1700年3月战争正式打响后,一支丹麦军队侵入并围攻特宁。率先对瑞典帝国发难,而与此同时,强人奥古斯特的军队也向瑞典所属的立窝尼亚进军,夺取了杜纳明德。

当然这些都还算是“开胃菜”,毕竟瑞典并未正式直接与其交战,当时瑞典国王查理十二(即卡尔十二世)最初仍求不介入战争,专注于国内发展。

而丹麦人的行动不得不引起尚未满二十岁的卡尔十二世的注意,丹麦人的进攻也使得瑞典不得不做出行动:瑞典海军随即突破了丹麦在海峡的封锁,并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附近部署了一支军队。

这次奇袭的军队和来自瑞典海上的压力迫使丹麦(和挪威)不得不在1700年8月签署了《特兰文达尔条约》,由此退出战争。

解决了丹麦这个眼下之敌后,查理十二世能够腾出手来迅速在波罗的海东岸部署军队,对付剩下的敌人:即在立窝尼亚的强人奥古斯特;还有正在途中的俄国沙皇彼得大帝所率领的入侵因格里亚的军队。

即1700年前后,瑞典的卡尔十二世还常年维持着一支77000人的常备军,随着战争的开始以及军队的损失,瑞典一度将军队扩充到12万。

而俄罗斯虽然有能力动员一支庞大的军队,但是无法将其同时投入战场。因为咱们也都知道沙皇俄国时期俄罗斯的体系效率有多低下。

并且由于俄罗斯的体量太大,疆域面积极其广阔,所以必须四处设防,使得俄罗斯卫戍部队不但基数庞大,而且军费开支简直到了天文数字。

所以当时俄国全境能够真正投入到大北方战场的军队并不多,但彼得一世仍然尽力将军队提升到瑞典军队的同一水平。

此外跟着俄罗斯一起反瑞典的丹麦动用了2万人;波兰和萨克森方面也一共动员了至少10万人参与战斗。

大北方战争局势图

1700年10月,俄国军队开始围攻纳尔瓦。等到了11月,俄军就与瑞典军相遇,俄国在第一次纳尔瓦战役中遭遇惨败。

瑞典则通过签订《特兰文达尔和约》和在纳尔瓦取得胜利,随后第一次反瑞同盟宣告破裂。

当时瑞典首相本尼迪克特·奥克森斯蒂热纳将法国对瑞典的广泛支持视为结束战争的最好时机,而瑞典国王卡尔十二世也一度成为了欧洲的仲裁者。

卡尔十二世打破了第一次反瑞典同盟后,立即反守为攻,将枪口转向南方最后一个未被击败的对手——萨克森选帝侯、波兰国王和立陶宛公爵的强人奥古斯特。

说起瑞典跟波兰的关系可谓复杂,此前两者有过军事同盟,后又成为一个共主国,再后来双方开战结仇

而当瑞典军队决定进军波兰-立陶宛联合王国后,1702年的科里佐战役中,瑞典军队打败了萨克森-波兰联军,获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卡尔十二世迫使奥古斯特退位,让他最欣赏的候选人斯坦尼斯瓦夫·拉斯琴斯基于1704年即位。

失败后的奥古斯特仍然积极反抗瑞典,但由于双方军事力量悬殊,到了1706年奥古斯特再一次在弗罗施塔特战役中惨败,又被迫签订了《阿尔特兰施塔特条约》。

就在瑞典方面陷于波兰的同时,俄国方面开始了变革:纳尔瓦战役对彼得大帝是一次重大挫折,但瑞典军队转移向萨克森-波兰-立陶宛使俄国有机会恢复力量并占据波罗的海诸省。彼得大帝

1703年俄国在伊萨斯特法和诺特贝格(即什利斯谢尔堡)获得胜利,由此打通了到因格里亚的通道,一代英主彼得大帝在该地建造了新首都——圣彼得堡!

与此同时彼得大帝鉴于纳尔瓦战役的惨败,开始建设俄国海军和以训练使用火器的步兵为基础的近代化陆军,并以此为起点开始俄国军队的近代化改革。

等到1707年俄国方面差不多完成了新式军队的建设后,彼得大帝向瑞典提出归还除圣彼得堡和涅瓦河沿线的所有占领区,但毫无疑问瑞典的卡尔十二世拒绝了。

并且瑞典方面此时也再次大败奥古斯特,开始从萨克森移军至俄国,目标直指莫斯科!尽管卡尔十二世的野心很大而且军事才能还算出众(被誉为“小拿破仑”),但现实是瑞典军队遇到了最大的敌人。

这个敌人就是俄罗斯寒冷的天气和彼得的焦土政策。

于是瑞典军队在行军过程中就大大被损耗。于是瑞典主力决定向南前往乌克兰进行修养整顿,就在这时一支携带大量给养的瑞典增援部队在莱斯纳雅被拦截并消灭。

同时瑞典的盟友伊万· 马泽帕在巴图扬也遭遇了同样的命运。最终失去了增援、补给和盟军掩护的瑞典主力在波尔塔瓦战役中遭遇到了彼得率领的俄国主力。

当时彼得大帝凭借俄国军队的人数优势击溃了瑞军,而瑞典国王卡尔十二世本人更是流亡奥斯曼帝国,失败的瑞典军队最终在佩罗沃洛查投降。

这次瑞典的惨败并没有最终结束战争,但此战之后基本大局已定,瑞典再也无力挽回大局。看着形势逆转后的丹麦和萨克森又重新加入了战争,强人奥古斯特也通过鲍里斯·库拉金的政治活动重登波兰王位。

这时俄国的彼得大帝继续进军波罗的海,还在战争中铸造了一支强大的俄国海军。1710年,俄军占领了里加和塔林。波罗的海诸省在爱沙尼亚和立窝尼亚投降后被并入俄罗斯帝国。

瑞典战败

在波尔塔瓦战役之后,彼得一世与强人奥古斯特签订《索恩条约》(1709年);丹麦-挪威的弗里德里克四世与强人奥古斯特也订了《德累斯顿条约》(1709年)

而俄国与丹麦-挪威也在后来的《哥本哈根条约》后分别结成了同盟。在《汉诺威条约》(1710年)当中,布伦瑞克-吕讷堡又与俄国结成同盟,它的选帝侯后来还成为大不列颠国王乔治一世。

1713年,勃兰登堡-普鲁士又与俄国在《施威德特条约》结成同盟;大不列颠国王、汉诺威的乔治一世也在1715年达成了三项同盟:即《柏林条约》与丹麦-挪威,《斯德丁条约》与勃兰登堡-普鲁士,还有《格赖夫瓦尔德条约》与俄国。

由此以俄国为一个重要点的大同盟开始结成,这个新的大同盟有一个很关键的点,那就是一同反瑞典(也可见当时瑞典帝国确实强大)。

逃往奥斯曼帝国的瑞典国王卡尔十二世和一些士兵在班德尔附近建立了殖民地,腾出手以后的彼得大帝要求奥斯曼帝国驱逐卡尔十二世,遭到了苏丹艾哈迈德三世的拒绝。

然后彼得大帝就决定以入侵奥斯曼帝国的手段来强迫奥斯曼帝国同意(不愧是战斗民族[捂脸]简单粗暴)。随后俄军与土军开战。

但是很快俄军就被占据优势的土军堵截在普鲁特河。最后彼得大帝成功撤退,还割让了几块领土。

1713年,彼得大帝承诺从神圣罗马帝国撤军,还允许卡尔十二世回到瑞典(偷鸡不成蚀把米)签订了《亚得里亚堡条约》

有意思的是此时的卡尔十二世似乎没有兴趣回国,他还在殖民地建立了小朝廷,并试图说服奥斯曼帝国的苏丹联合瑞典一起进攻俄国。

然而苏丹拒绝了,还撤销了对卡尔的优待,并于1713年在卡拉布里克逮捕了他。将他囚禁在帖木儿塔什和德莫提卡。

后来还是卡尔放弃在奥斯曼帝国的领地后才回到了瑞典。1710年在波兰的瑞典军队在反瑞联军的追赶下撤退到瑞属波美拉尼亚。

1711年斯特拉尔松遭到了围攻。瑞典随即派援军救援。但最终瑞军在托宁围城战中投降。

1714年,瑞典国王卡尔十二世从奥斯曼帝国归国,11月到达斯特拉尔松。但此地的格赖夫斯瓦尔德、彼得大帝与英国国王乔治一世刚刚在10月结成同盟。

因此这时的卡尔才意识到自己已经孤立无援,瑞典几乎是与当时整个欧洲北部作战,所以卡尔在斯特拉尔松待到1715年12月,就在城破的几天前逃离。

当卡尔十二世回国并重掌军事大权后,他在1716年2月先后发动了两次挪威战役,企图迫使丹麦-挪威的单独媾和缓解压力。

同时他还试图阻止大不列颠的国王乔治一世与瑞典作战,他还与英国的詹姆斯二世党人谈判以寻求盟友。这下反倒使得大不列颠在1717年向瑞典宣战。

1718年11月30日,瑞典军队在围攻挪威的弗雷德里克斯坦时,时任瑞典国王的卡尔十二世在战场上被射杀英勇牺牲,年仅36岁。

于是乎挪威战役停止了,瑞典军队也撤回国内。因卡尔十二世无子嗣,所以由他的妹妹乌尔里克·埃莱奥诺拉即位。

伴随着形势的巨变,瑞典马上与汉诺威、大不列颠、勃兰登堡-普鲁士和丹麦-挪威分别达成和议,基本结束了瑞典被“瓜分”的危机和战争。

当然这场战争最终正式结束还是在1721年8月30日瑞典与俄罗斯签订《纳斯塔德条约》后。条约使得芬兰被归还瑞典,而瑞属爱沙尼亚,立窝尼亚,因格里亚,凯克斯霍姆和卡累利阿大部分割让给俄国。

随后瑞典与丹麦达成和议,反瑞典同盟因此迅速崩塌。当时的丹麦不再要求收复海峡对面的东部省份。

弗里德里克一世也放弃了对荷尔斯坦因-戈托普的支持,将该地归丹麦控制,还放弃了瑞典海峡通行税的豁免权。1720年6月瑞典、丹麦在弗雷德里克堡达成了条约。

瑞典失去的地区

当然这个结果瑞典是不满意的,但作为战败国能说什么?敢说什么?所以等到瑞典王国进入下一个世纪后,它又对俄国发动了多次收复失地的战争,当然这就是后话了。

而在战后讨价还价过程中,反瑞典联盟的萨克森-波兰-立陶宛却没能和瑞典达成正式的和平条约,无奈之下双方只得恢复了1660年的《奥利瓦和约》。

从此瑞典丧失了几乎全部在17世纪得到的所有海外领地,彻底失去了大国地位,沦落为一个北欧二流国家,由此一蹶不振直至今天。

而大北方战争最大受益者俄罗斯得到了波罗的海周围的领地,由此强盛称霸进入俄罗斯帝国时期。

战后瑞典

瑞典战败之后,本就地广人稀、土地贫瘠、人口稀少、冰天雪地、鸟不拉屎的瑞典王国更是雪上加霜

今天的瑞典人口密度

战争期间不但丧失了瑞典从17世纪以来侵占的大部分领土,更为关键的是使得瑞典人口锐减。

而对于欧洲这种小国来说,人口锐减意味着人口结构的极大破坏和社会结构的变化。

由于上述瑞典战后的衰败景象,等到1723年,瑞典王国的议会通过法令,直接废除君主专制和增强议会四个等级的权力,使得瑞典王权急剧衰落。

今天瑞典议会大厦

而王权的衰落直接表现在国王逐步失去最高权力,那么国王“交出”权力后的权力真空由谁来补上呢?正是议会

当时瑞典王国的行政权力逐步转移到由大贵族操纵的国家参政会手中,这个瑞典国家参政会的形式早已有之,但此时被大贵族们所把持。

而伴随后来瑞典的发展与当时欧洲发展潮流,瑞典的新兴市民阶级力量日益壮大,于是乎这些新兴市民阶级在谋求了经济发展后,随即展现了对政治权力的诉求。

由于当时瑞典议会在王权受到削弱后逐渐成为了最高权力机构,于是议会也就成为了党派斗争的主要“阵地”,由此逐渐形成了“便帽派”(也有书中说是“睡帽派”的)和“礼帽派”。

“便帽派”和“礼帽派”的对立的政党政治一度成为这段时期瑞典政治的主流,而“便帽派”也好理解,就是指新兴的市民阶层

“礼帽派”就指那些大贵族阶层,由此两派在瑞典议会中爆发了大贵族的“礼帽党”和市民阶级的“便帽党”之争。

1765年“便帽党”在议会中通过取得多数“选票”而执政,随即提出限制大贵族的封建特权和消除官僚政治积弊等改革纲领。

这些改革措施在今天的我们看来很具有进步意义,但此举当时无疑触动了这些封建大贵族们的“蛋糕”

于是乎在瑞典王国有权有势的大贵族支持下,刚刚登上皇位的瑞典新国王古斯塔夫三世(1771-1792年在位)于1772年发动政变,恢复了君主专制,还削弱了议会的权力。

古斯塔夫三世政变

古斯塔夫三世是瑞典荷尔斯泰因-戈托普王朝的第二位国王,也是瑞典国王阿道夫·弗雷德里克之子,即卡尔十三世之兄、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的外甥。

与此同时他也是俄罗斯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的表弟([笑哭]欧洲皇室之间的通婚之频繁使得诸多王室之间都带着血缘关系,这也是为啥很多王室都有“王室病”,毕竟血缘关系不远,绝似近亲结婚)

1771年2月4日至3月25日,古斯塔夫三世出访巴黎,结果在他出访巴黎期间他的父亲阿道夫·弗雷德里克(老国王)病逝,古斯塔夫赶紧返国,在5月29日被加冕为瑞典国王。

回国后的他尝试调停礼帽派和便帽派之间的纷争,但无疑问失败了。并且当时操控朝政的便帽派还试图夺取国王的权力,这就使古斯塔夫三世不得不考虑发动革命。

就在此时,芬兰贵族雅各布·马格努斯·斯普雷特波尔滕遭受到便帽派的打压,随即谒见古斯塔夫三世,提议发动革命,由他负责突袭斯韦阿堡要塞,控制芬兰后就往瑞典本土进军,约定与国王和忠臣会师于斯德哥尔摩附近,迫使国会接受新宪法,再撤除对国王的所有限制。

共同参与革命的还有同样遭遇便帽派打压的约翰·克里斯托法·托尔,他提议在南方的斯科讷发动另一次起义,以控制克里斯蒂安斯塔德的城堡。

最终经过几位主要政变者的讨论后,决定在芬兰起义后数天内在克里斯蒂安斯塔德就公开反抗当时政府(即便帽党控制的国家议会)。

1772年8月6日托尔夺得克里斯蒂安斯塔德城堡;斯普雷特波尔滕在10天后也成功突袭斯韦阿堡。

8月19日古斯塔夫三世亲自骑上御马,发动演说,得到了诸多官员的支持和拥戴。不久后便帽党主要领袖被逮捕。

8月20日古斯塔夫发表了瑞典史上著名演说,斥责国会和宣读新的宪法,得到了所有议员的一致通过。而国会也随即解散。

从此礼帽派和便帽派成为了瑞典的历史,议会的“自由时代”结束,瑞典王国的“古斯塔夫时代”开始了。

作者:加大号的 DK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

如有侵权,请联系:PM@DDBO.NET

相关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