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干同盟与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中的保加利亚——保加利亚简史40

更新时间:

当时间进入20世纪,整个欧洲大陆到处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欧洲列强矛盾不断加深,新兴民族国家不断独立,老牌帝国垂死挣扎,所有这些斗争最终汇聚成为了战争的硝烟,并在巴尔干半岛这块“欧洲火药桶”上,点燃了世纪大战的导火索。

20世纪人类历史上最知名的战争莫过于两次世界大战,而以欧洲为主战场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正是从巴尔干地区点燃导火索的。准确来说,正是20世纪初巴尔干地区的两次巴尔干战争,才导致了后面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巴尔干半岛诸国

保加利亚的历史上,巴尔干战争同样影响深远:不仅将新兴保加利亚国家拖入战争泥潭,更是埋下了保加利亚“改朝换代”、“翻天覆地”的火种,为今天保加利亚国家和民族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期咱们就来一起看一看保加利亚历史上的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和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中的保加利亚。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

所谓巴尔干战争,通常指的是1912-1913年间在南欧巴尔干半岛上先后爆发的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第二次巴尔干战争。而第一次巴尔干战争(First Balkan War)主要是巴尔干同盟反对奥斯曼帝国而进行的战争。

巴尔干战争

当时巴尔干地区处在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统治末期,当地巴尔干居民迫切需要摆脱奥斯曼人的封建统治,建立自己的民族国家,实现民族复兴和国家独立。于是乎以希腊王国保加利亚王国塞尔维亚王国黑山王国四个东正教国家为主的巴尔干同盟建立了。

所谓巴尔干同盟(Balkan League)其实是这四国为反对奥斯曼帝国才建立的政治军事联盟。而这些国家之所以发动战争,主要动机都是想充当地区大国,要求修改1876—1878年间签订的某些条约和扩大领土,或是借口保护各自仍处于境外的少数民族。

早在14世纪巴尔干半岛各民族就长期受土耳其封建贵族的统治和压迫。终于到了19世纪,希腊、塞尔维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四国先后获得独立或自治,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土地和人民(包括马其顿、阿尔巴尼亚、色雷斯、克里特、爱琴海诸岛屿等)仍处于奥斯曼土耳其的统治之下;波黑、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还属奥匈帝国管辖。

1912年的巴尔干半岛

等到20世纪初,在巴尔干各族人民争取民族解放、建立统一的民族独立国家斗争日益高涨的背景下,巴尔干国家的反土联盟逐渐形成。1911年意土战争(即的黎波里战争)的爆发加速了巴尔干同盟的建立。

1911年意土战争

先是塞尔维亚保加利亚两国经过多次谈判,于1912年3月13日签订了《塞保同盟条约》,双方在“互相保证各自国家的独立和领土完整”的情况下,约定:如其中一方遭到他国侵犯时,另一方应全力予以支援;

双方还约定:当任何大国(暗指奥地利)企图兼并巴尔干领土时,双方应以全部武装力量彼此援助。同年 5月29日,保加利亚、希腊两国签订了《希保防御同盟条约》,条约规定:当土耳其攻击缔约国的一方领土或者破坏根据条约或国际法基本原则所享有的权利时,双方以它们的一切武装力量彼此帮助。

1912年9月,门的内哥罗塞尔维亚保加利亚也达成共同对土作战的协议。至此,以保加利亚为核心的巴尔干同盟宣告形成!此同盟主要为摆脱奥斯曼统治,同时还反对欧洲大国对巴尔干地区的兼并。

尽管在巴尔干同盟的形成过程中,英法俄等欧洲列强都暗中利用同盟来达到扩张自己领土的目的,但总得来说巴尔干同盟还是在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中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至于第二次巴尔干战争中同盟的解散,就是另一回事了。

这些巴尔干地区新兴的资产阶级国家,为扩大国内市场急需向外扩张,以夺取新的土地和增加新的人口。但又因国力不强,所以才彼此妥协联合组成巴尔干同盟,共同策划一场针对奥斯曼的战争,以便瓜分它在巴尔干的属地。

所以当巴尔干同盟建立后,随即向奥斯曼帝国提出给予马其顿和色雷斯自治权的要求,但遭到了奥斯曼当局的拒绝,于是乎在俄罗斯帝国的背后支持下,巴尔干同盟于1912年10月9日正式向奥斯曼帝国宣战!

保加利亚

1911年夏,奥斯曼土耳其意大利直接爆发了意土战争,最终土耳其战败,双方签订了《洛桑条约》。意大利的胜利暴露了奥斯曼军事的软弱无力,这给了巴尔干同盟以战胜奥斯曼帝国的信心。

与此同时,巴尔干诸国也意识到意大利已经成为了他们的竞争对手,必须抢在意大利和其他欧洲列强前面完成瓜分奥斯曼属地的目标。此时的沙俄也心急如焚,担心巴尔干地区提前被他国强占,于是暗中促使巴尔干诸国结盟并发动战争。

早在1910年初,保加利亚沙皇斐迪南一世、首相和外交大臣就访问了沙俄的圣彼得堡,密谋瓜分奥斯曼属地之事。1911年3月,斐迪南一世改组内阁,建立了以亲俄派伊万·格舍夫为首的人民党和进步自由党联合政府。

随后同年6月,斐迪南强迫大国民议会修改宪法,授权他可以同别国进行秘密协商,不必通知议会并获其批准,甚至国王还拥有了宣战和停战的权力。如此一来斐迪南就可以放开手脚去实现振兴第三保加利亚国家的计划……

当时的保加利亚沙皇斐迪南一世一心要建立一个“新拜占庭”,恢复往日保加利亚的荣光。为此他于1912年2月29日和塞尔维亚缔结了友好同盟条约,并在5月对条约进行修改补充成秘密军事协定,其中规定:

在战胜奥斯曼土耳其之后瓜分马其顿时,塞尔维亚承认保加利亚有权占领罗多彼山脉和斯特鲁马河下游以东的整个地区;保加利亚承认塞尔维亚有权占领沙尔山脉以西和以北的地区。

随后保加利亚在巴尔干同盟的其他相关条约中,也都涉及了如何瓜分奥斯曼帝国在巴尔干地区的属地问题,保加利亚的野心由此可见一斑。当然最终巴尔干同盟解散和矛盾,也源于他们对这些领土的争议。

巴尔干战争漫画

1912年9月,巴尔干同盟国各国宣布军事动员令。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色雷斯沿保加利亚边境地区举行大规模军事演习进行回击。等到9月29 日,巴尔干同盟国向奥斯曼当局递交了一份照会,要求给巴尔干信奉基督教的居民行政自治权,但照会被奥斯曼土耳其断然拒绝。

于是1912年10月8日,门的内哥罗(即黑山)首先对奥斯曼土耳其宣战,随后保、塞、希三国也相继在17、18日向土耳其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土耳其军队撤出巴尔干。奥斯曼政府选择了拒绝,并立即开始动员军队。

门的内哥罗(即黑山)位置

10月18日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和希腊也相继对土采取军事行动,保加利亚沙皇斐迪南一世将这场战争看作是一次新的十字军东征,宣称:“这是十字架抵抗新月的一次公正的、伟大的并且神圣的战斗。”第一次巴尔干战争正式爆发……

战争进程

战争刚开始巴尔干同盟国就把重点兵力指向各自预先想夺取的地区:黑山军队进入阿尔巴尼亚北部;塞尔维亚军队出击马其顿北部;希腊军队开赴马其顿南部;至于保加利亚军队,主攻方向是东色雷斯,并直指奥斯曼首都——伊斯坦布尔(即君士坦丁堡)。

当时的几个主要巴尔干同盟国动员了约95万兵力,展开的军队为60.3万人(有资料说为72.5万人),1511门火炮。希腊海军还动用了4艘战列舰,3艘巡洋舰,8艘驱逐舰和11艘炮艇。

希腊海军

而同盟国内部,保加利亚无疑是主力:保加利亚的正规军加上民兵、辅助部队共60万人,光是一线作战部队也有39万人,占了整个巴尔干同盟军力的一半以上(塞尔维亚19万、希腊12万、黑山3万),是同盟国中最强大的一支军队!

保加利亚军队

并且巴尔干同盟各国在兵员数量和武器质量,尤其是在炮兵质量和军队战斗训练水平上,均胜过奥斯曼土耳其军队:土耳其共动员85万兵力,战争初期派到欧洲战场的约有41.2万人(有资料说是30万),有1126门火炮,海军只有3艘战列舰,2艘巡洋舰,8艘驱逐舰和4艘炮艇。

奥斯曼土耳其军队

所以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受到民族解放斗争鼓舞的巴尔干军队都远胜刚刚改革仍旧带有封建色彩的奥斯曼大军。所以开战仅仅几天,保加利亚第一军和第二军就突破18万奥斯曼军队的漫长防线,包围了重镇奥德林;第三军攻克洛泽格勒市,逼迫奥斯曼军队撤退到从卢累—布尔加斯至布哈尔—希萨尔的第二道防线。

当时保加利亚在伊斯坦布尔方向布置了三个集团军,除了色雷斯的预定目标外,保加利亚还想吞下伊斯坦布尔这块肥肉。在1912年10月15—21日的激烈战斗中,保加利亚第一军和第三军联合作战,成功将奥斯曼军队追赶到距君士坦丁堡仅有40公里的地方。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地图

与此同时,塞尔维亚的三个集团军(加上辅助的黑山军队);希腊的弗萨利亚集团军、伊皮鲁斯集团军和海军也都完成了预期战略目标,实现了对奥斯曼土耳其的合围。奥斯曼人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全线崩溃。

于是奥斯曼政府不得不向保加利亚军队总司令兼君主的斐迪南一世求和,并请欧洲列强出名调停。但此时的斐迪南一世沙皇一心要拿下伊斯坦布尔,遂拒绝了奥斯曼的提议,继续进军。

此时欧洲列强尤其是俄罗斯帝国,和巴尔干同盟的希腊王国担心保加利亚夺取伊斯坦布尔后,会让自己利益受损,失去夺取黑海两海峡重要战略之地的机会,于是出面斡旋。经过一番威逼利诱,保加利亚终于松了口。

公元1912年11月20日,巴尔干同盟国与奥斯曼土耳其签订了停战协定。11月28日阿尔巴尼亚宣布独立。此时的欧洲列强开始担心巴尔干诸国脱离自己的掌控,于是竭力阻止战后巴尔干国家的强大,在战后“分赃”过程中分化了巴尔干同盟。

战后的阿尔巴尼亚

12月3日,巴尔干同盟国代表团同奥斯曼土耳其政府代表在列强大使们的监督下,在伦敦开始了和平谈判;1913年1月10日青年土耳其党人在首都发动了政变,新成立的亲德国和亲奥匈政府主张继续战争,和谈无果而终。

青年土耳其党人起义

奥斯曼政府企图扭转败局,又开始全线反攻,于是巴尔干战争在1913年2月3日又重新开战。但在实力差距悬殊的情况下,奥斯曼人再次被保加利亚打败,奥斯曼土耳其当局又乞求恢复伦敦和谈。

战争双方于4月签订了第二次停战协定,并最终在5个多月的反复和谈后,于1913年5月17日在伦敦签订了和约,5月30日《伦敦条约》签订,这标志着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的正式结束。

战后危机

《伦敦和约》中奥斯曼土耳其政府承诺:将米迪亚—埃诺斯一线以西的全部欧洲领土和爱琴海上的岛屿归还巴尔干同盟国;克里特岛交给希腊。这意味着奥斯曼除了伊斯坦布尔外,几乎丧失了它在欧洲的几乎全部领土!巴尔干同盟的战略目标得以实现。

这场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以巴尔干同盟国在军事上的绝对胜利而告终,顺应了世界历史发展趋势,结束了奥斯曼帝国在巴尔干长达500多年的封建统治,巴尔干各族人民迎来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

后来列宁在评价这一事件时指出:”巴尔干战争是亚洲和东欧中世纪制度崩溃的一系列世界性事件中的一个环节。”从此,”问题的重心已经完全从战场转移到所谓强国的勾心斗角的舞台上去了”。

但有硝烟的战争虽然结束了,无硝烟的战争却在谈判桌上开始了:欧洲列强在战后出于各自利益考量,对战胜的巴尔干同盟国极尽打压之能事,为日后一战、二战乃至今天巴尔干的矛盾冲突埋下了大雷……

战后和谈的结果在欧洲列强的操控下,让巴尔干同盟内部分裂,主要矛盾集中在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就马其顿的统治权所产生的分歧。当时保加利亚贡献最大、伤亡也最多,但却没有得到预期的领土。

尤其塞尔维亚政府先是同意将马其顿大部分领土移交给保加利亚,后又继续占领马其顿不撤军,这导致了塞尔维亚与保加利亚的直接冲突,由此爆发了后来的第二次巴尔干战争。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后版图变化

总而言之,在《伦敦和约》墨迹未干之时,巴尔干诸国就在背后欧洲列强的操控下出现了分歧和争执,顷刻间巴尔干同盟土崩瓦解,一场巴尔干诸国“自相残杀”的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由此爆发。

那么第二次巴尔干战争是怎么回事?保加利亚在新一轮的巴尔干战争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两场巴尔干战争又是如何影响了欧洲历史进程?

来源:加大号的 DK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

如有侵权,请联系:PM@DDBO.NET

相关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