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和新生,保加利亚摆脱奥斯曼帝国统治——保加利亚简史35

更新时间:

18世纪开始,被奥斯曼帝国所统治和奴役的保加利亚人开启了民族复兴运动;等到19世纪终于发展成为了民族解放运动。在无数进步革命者的努力下,保加利亚人最终于1876年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四月起义”。

虽然保加利亚四月起义最终失败,但却沉重打击了奥斯曼当局的统治,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关注与同情。保加利亚人还在接下来的几年当中利用合适的外部环境,通过不断的革命斗争,迎来了最终的解放。

1877——1878年,沙皇俄国奥斯曼土耳其爆发了最后一场俄土战争,并最终迫使奥斯曼当局承认塞尔维亚、罗马尼亚的独立,还让保加利亚成为了俄国管辖下的自治国家,保加利亚人最终在俄国的帮助下获得了解放。

当时保加利亚在北部成立了保加利亚公国,南部仍为奥斯曼苏丹属地。即便如此保加利亚还是在1878年获得了解放和新生,等到1885年南北保加利亚才再度合并,实现了彻底的统一与独立,保加利亚历史进入新时代。

本期咱们就来看看保加利亚是如何在俄国的帮助下获得解放,讲一讲大国博弈中的保加利亚命运,聊一聊新生保加利亚的内外环境。

第十次俄土战争

历史上的俄土战争主要指在17-19世纪,俄罗斯帝国奥斯曼帝国两强之间为争夺高加索、巴尔干、克里米亚、黑海等地区而进行的一系列战争,其中重要的战争共有10次。此外双方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交战和土耳其在俄国内战中的干预通常也被认为是第11次和第12次俄土战争。

俄土战争

早在1853——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即第九次俄土战争,也称东方战争)当中,俄国就惨遭失败。但俄国人却一心要恢复战前在欧洲的地位和尊严,鲸吞奥斯曼帝国更多的土地。

为此它一直在准备发动一场新的对奥斯曼帝国的“终极之战”。公元1876年秋,也就是保加利亚四月革命惨遭镇压之后,俄国政府就宣布部分动员,对外打出了“解放巴尔干斯拉夫人”的正义旗号,决心同奥斯曼帝国进行一场生死之战。

公元1877年4月12日(即保加利亚日历的4月24日),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亲自来到基舍涅夫,突然向奥斯曼帝国宣战,1877-1878年第十次俄土战争就这样开始了。当时俄军约28万人分别从高加索和巴尔干两个方向发动了全面进攻,并在后续战争过程中不断增派人数。

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

奥斯曼帝国经过军事改革后拥有约50万兵力,其中一多半都集中欧洲地区,另有西方军事使团为土军出谋划策。所以在这场战争中,奥斯曼人在巴尔干大约布置了38万的大军。

由于此前巴尔干民族解放和武装斗争运动高涨,所以巴尔干成为了奥斯曼统治的最薄弱环节,再加上这场战争中俄、土两大强国的殊死较量,巴尔干各民族、国家都想利用这一军事冲突来完成民族解放运动,实现国家解放和独立。

于是乎在战争开始前,约有4万罗马尼亚军队、2.5万黑山士兵和5.6 万塞尔维亚的军队宣布站在俄军一边,协助俄军从后方打击土军。6月15日俄军主力强渡多瑙河,成功在保加利亚西北部的斯维什托夫登陆。

1877年6月底,俄军已经在多瑙河南岸集结了10多万大军,后兵分三路进攻奥斯曼帝国巴尔干腹地。在俄(包括罗马尼亚、黑山、塞尔维亚等)、土双方付出巨大代价之后,奥斯曼当局开始寻求停止军事行动的途径。

第十次俄土战争

随着俄军在巴尔干战场的节节胜利,其先头部队已经直逼君士坦丁堡,奥斯曼土耳其与西方列强都大为震惊。于是经过一系列谈判和妥协后,俄、土双方于1878年3月3日在圣斯特凡诺正式签订《圣斯特凡诺条约》,第十次俄土战争落下帷幕。

第十次俄土战争示意图

条约中奥斯曼当局不仅承认了罗马尼亚和塞尔维亚独立地位,更是将保加利亚(北部)送给俄国,成为其管辖下的自治国家。作为俄土战争主要舞台关键战场的保加利亚,在经受巨大牺牲伤亡之后,终于迎来了新生的曙光……

国际政治角逐

俄土战争中俄国人的胜利无疑是保加利亚重获解放的重要因素,但我们也决不能否认保加利亚人独立斗争所起到的作用。事实上早在1877年4月12日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向奥斯曼宣战的当天,保加利亚中央革命委员会就号召保加利亚人民武装起来,迎接即将到来的战斗,全力帮助俄军。

亚历山大二世

在接下来几个月的战争进程中,广大保加利亚人组建了近万人的志愿军团和民兵,帮助俄军侦察、担任翻译、从事医疗服务、运送粮食弹药等后勤工作,还直接参加了在旧扎果腊、什普卡、罗多彼、多布罗查等地的战斗。借助俄土战争来实现自己民族的解放。

所以对保加利亚人来说,这场俄土战争还带有保加利亚人民族解放战争的性质,虽然俄国人的本质还是侵略扩张,但在客观上帮助了保加利亚国家的独立。所以这不仅是俄国人与奥斯曼人的争霸战争,更是一场保加利亚人自救和解放的民族战争!

但这也决定了保加利亚人在摆脱奥斯曼统治之后,不得不面临国际政治上欧洲列强们的巨大威胁,可谓是“刚出虎穴又入狼窝”。这一点从战争之后所签订的《柏林条约》中就可窥见一二。

柏林会议

《柏林条约》是1878年在德国柏林会议上,为重建巴尔干半岛秩序所签订的条约。当时在德国首相俾斯麦主持下,邀请了各国出席,通过一系列会议来平衡英国、俄罗斯与奥匈帝国的利益。

德国首相俾斯麦

简单来说就是巴尔干各国纷纷建立民族国家并结成同盟,引来欧洲列强的恐惧和不满,于是列强之间开始暗自在巴尔干划分势力范围。作为战胜国的俄罗斯帝国率先于1878年3月3日和奥斯曼帝国签订了《圣斯特法诺条约》。

条约规定:

  • 土耳其承认塞尔维亚和门的内哥罗完全独立;
  • 俄国获得比萨拉比亚西南部以及阿达罕、卡尔斯、巴统、巴雅西特;
  • 建立大保加利亚公国,其版图北起多瑙河,南至爱琴海,东起黑海、西至奥赫里德湖,并包括几乎全部的马其顿。它名义上隶属于土耳其苏丹,由俄军占领2年。

俄国人实现了建立一个“大保加利亚”国家——“圣斯特法诺保加利亚”的构想,俄国人从此以这个所谓的“保加利亚公国”做为“基地”和“桥头堡”,继续攫取在巴尔干地区以及从黑海直达地中海的利益。

“大保加利亚”

如此肥肉被俄国人独吞自然惹恼了奥匈帝国和英、法等欧洲列强,于是乎在《圣斯特法诺条约》缔结仅3个月后,欧洲列强便聚首柏林,召开了近代国际关系史上一次重要的会议,即“柏林会议”

会议上欧洲列强一致将俄国推上了被告席,要求修改《圣斯特法诺条约》。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和威胁逼迫后,柏林会议彻底修改和推翻了《圣斯特法诺条约》,并通过了著名的《柏林条约》

柏林会议漫画

《柏林条约》确认原属奥斯曼帝国的罗马尼亚、塞尔维亚、黑山可以保持独立;保加利亚虽获得自治权,但仍然由土耳其统治,并分为保加利亚本部与东鲁米利亚 (Eastern Rumelia) 两个省(彻底破坏了俄国当初的“大保加利亚”计划)。奥斯曼的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与新帕扎尔桑扎克(Sanjak of Novi Pazar) 由奥匈帝国占领和治理,但仍然属于土耳其。

从结果上来说,《柏林条约》遏制了俄国的扩张野心,同时又将新生的弱小巴尔干地区民族国家,再次至于欧洲列强摆布之下,而直接获利最多的,则是“不可一世”的奥匈帝国。

1878柏林会议《柏林条约》极大满足了欧洲列强的利益,以牺牲广大巴尔干人民的利益外代价,改变了巴尔干国家力量对比,完成了“瓜分了巴尔干半岛”的企图,开创了各种民族利己主义的时代……

而对于受害者巴尔干诸国来说,对这种无耻的行为只能无能狂怒,尤其是保加利亚,成为了《柏林条约》当中最大的受害者:失去了约15万平方千米领土和近250万人口,整个“圣斯特法诺保加利亚”被分割成了5部分:

  1. 保加利亚公国
  2. 东鲁梅利亚省
  3. 马其顿和东色雷斯;
  4. “保加利亚波莫拉维亚”;
  5. 北多布罗查割让给罗马尼亚。

柏林会议后的巴尔干

受到极大迫害的保加利亚人正是从《柏林条约》开始,进行了新一轮争取国家彻底解放和统一的斗争,争取统一的和不可分割的保加利亚!跟前一个阶段只针对奥斯曼统治的斗争相比,保加利亚人的这场斗争目标更宏大、影响更深远,当然路途也就更加的坎坷……

新生保加利亚

《柏林条约》不仅没有解决巴尔干国家的民族问题,反而为该地区新的领土争端和民族冲突埋下了祸根,才使得巴尔干地区成为了近现代的“欧洲火药桶”。从此后欧洲列强多次拿巴尔干国家的利益做交易,控制着巴尔干国家的内部事务,引发了巴尔干人民的普遍不满和反抗。

柏林条约

所以很多研究巴尔干问题的专家都普遍认为:巴尔干民族问题正是从1878年柏林会议开始的!在此之前从没有人称巴尔干半岛为“欧洲的火药桶”,而在《柏林条约》签订后,巴尔干才成为了欧洲大陆的矛盾爆发点。

而对保加利亚来说,它重获独立的领土大大萎缩,并且还处于俄国的临时管理之下。尽管保加利亚在行政上实行自治,但领土主权被肢解的情况,和在政治、法理上受到伤害的事实,都在不断的刺痛保加利亚人。

根据《柏林条约》有关决议,新生的保加利亚是一个“自治的、苏丹拥有宗主权的公国”。同事俄国沙皇将委派一位代表到保加利亚公国实行临时管理,直到为公国制定出一部宪法为止。

《柏林条约》的影响

所以保加利亚的国家事务主要由沙皇俄国代表领导下的临时行政机构负责管理,并由奥斯曼土耳其官吏和列强组成的委员会共同协助。换言之保加利亚彻底失去了执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可能性,还要每年向宗主国奥斯曼支付贡税,还不能享受在奥斯曼领土上自由贸易的权利。

客观来说俄国占领下的保加利亚有得有失,一方面确实在政治上惨遭“玩弄”,但俄国人也在客观上帮助保加利亚人发展了新生国家:比如俄国人就帮保加利亚公国建立了军队、警察和中央与地方政权机构。

并在中央权力部门改革税收制度;废除了奥斯曼长期推行的”什一税”;实施了不分男女的小学义务教育;建立人民图书馆;开办保加利亚人民银行;起草保加利亚公国《组织章程法》;建立保加利亚地方军;创立军官学校等等等等。

1879年2月10日,保加利亚召开了立宪会议,制定了《组织章程法》草案。等到4月16日,著名的《特尔诺沃宪法》诞生。它为保加利亚成为资产阶级民主制国家奠定了基础。

《特尔诺沃宪法》规定保加利亚为”立宪君主制”国家,国民议会分为普通国民议会和大国民议会。普通国民议会负责制定法律、通过预算和监督政府机关的工作等,而普通国民议会通过的法律须经君主批准。大国民议会则负责修改和制定宪法、选举君主或更换摄政、审议边界领土问题等。

可以说《特尔诺沃宪法》是当时欧洲大陆最进步的宪法之一,是保加利亚政治生活中的一项重大成就,确定了新生的保加利亚为东正教国家。既反映了保加利亚人民的意愿,也吸收了当时欧洲先进的民主成果。

于是在1879年4月末,在俄国临时管理当局完成《柏林条约》的内容后,逐步开始撤出保加利亚。1879年6月25日,俄国将全部政权移交给保加利亚公国。至此,俄国临时管理当局结束了在保加利亚的使命,保加利亚公国赢得了难得的自由发展空间。

当然俄国人是“心不甘、情不愿”的在欧洲列强威胁下才退出保加利亚的,为了避免权力真空,在俄国人慢慢撤离保加利亚的同时,新生保加利亚国家不得不将选举新的公国大公这件事放在首要位置。

保加利亚公国

于是保加利亚人开始落实《特尔诺沃宪法》的精神,选举新生保加利亚国家的公国大公,保加利亚历史进入了新时代,即“巴腾堡王朝”时期(1879/4/29-1886/9/7)。

那么第三保加利亚王国的巴腾堡王朝是怎么一回事?保加利亚人还将怎样建设新生保加利亚国家?保加利亚人又是怎样在新一轮的斗争下争取到国家彻底的解放和统一?

来源:加大号的 DK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

如有侵权,请联系:PM@DDBO.NET

相关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