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78年俄土战争后,保加利亚脱离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统治而独立;同年7月,《柏林条约》将保加利亚一分为五;1879年4月,保加利亚人历经坎坷终于迎来了独立自主的新生国家——巴腾堡王朝。
19世纪的欧洲政局风云变幻,保加利亚作为巴尔干地区的重要国家,一直处在欧洲列强角逐的夹缝中求存:前脚刚刚脱离奥斯曼,后脚即刻踏入俄罗斯,随后又被英法奥匈等国切割瓜分,最后只剩一隅之地苟延残喘。
就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被欧洲列强扶持和掌控的保加利亚巴腾堡王朝登上了历史舞台,这本是一个列强之间政治平衡和利益媾和的公国,但却成为了保加利亚人统一国家、光复荣耀的希望起点,并由此开启了第三保加利亚国家的巴腾堡王朝时期……
巴腾堡王朝
保加利亚历史上的巴滕堡王朝(1879-1886),也称“巴滕贝格公国”,得名于其统治君主——巴滕堡/巴滕贝格亲王亚历山大一世,共统治保加利亚七年,是一个资本主义性质的王国。
亚历山大一世
其实来说所谓的“巴滕堡王朝”是欧洲列强企图控制巴尔干保加利亚地区和相互利益纷争妥协的产物,毕竟在《柏林条约》中,保加利亚就已经被瓜分为五份:保加利亚公国;东鲁梅利亚省;马其顿和东色雷斯;”保加利亚波莫拉维亚”;北多布罗查(罗马尼亚)。
被瓜分的保加利亚
当时《柏林条约》的第三条规定:保加利亚公国的国家元首,首先应由奥斯曼土耳其当局推荐,并得到列强们的批准;其次这位国家元首还必须是欧洲在位王室的成员。所以关于谁有资格充当保加利亚大公的问题,列强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斗。
当时俄国、德国、英国、法国都提出了各自的候选人,诸列强寸步不让,一心要扶持一位自己势力的保加利亚国家元首。经过一番争论,这些欧洲大国们在妥协之后,又临时制定出一条规则:“保加利亚大公不得由列强朝廷的王室成员担任。”
由此列强们又出台了好几个方案:有人推举塞尔维亚国王,有人提名罗马尼亚国王,还有人提出黑山大公的兄弟等等等等。其本质都是欧洲列强要在巴尔干地区安插自己的势力,便于掌控和干涉保加利亚内政外交。
而当时俄国的沙皇政府则随机应变,力举一个叫做亚历山大·巴滕贝格公爵的人担任保加利亚大公。因为此人裙带关系极为复杂:出生在德国,又是俄国皇后的侄子,血统上跟英国王室沾亲带故……
如此一来,这位亚历山大·巴滕贝格公爵反倒成为了各方势力都能接受和认可的候选人。后经保加利亚公国第一届大国民议会批准,亚历山大正式走马上任,即保加利亚巴腾堡王朝的亚历山大一世大公,时年22岁。
亚历山大·巴滕贝格公爵
这位保加利亚的亚历山大一世大公(Александър I),全名为“巴滕堡的亚历山大约瑟夫(Александър Йозеф Батенберг)”,是德国巴滕贝格王室家族成员。
亚历山大一世生于1857年4月,其父为德国黑森大公亚历山大(Prince Alexander of Hesse and by Rhine),其母为波兰女伯爵尤利娅·特蕾莎·冯·豪克(Countess Julia von Hauke)。
德国黑森大公亚历山大
作为家中的次子,年仅一岁的亚历山大就在1858年被封为巴滕贝格亲王,自幼在德国接受良好的军事教育,在普鲁士的军队中度过了他的青年时代。但因他是俄国皇后侄子的关系,亚历山大于1877年开始在俄军中服役。
1877—1878年的第十次俄土战争中,亚历山大作为低级指挥官(陆军少尉)参加了战争。战后因柏林会议的政治妥协,年轻的亚历山大成为了保加利亚国家元首的最佳候选人,并在1879年4月正式被任命为首任大公,由此开启了保加利亚巴腾堡王朝时期。
亚历山大时期的统治
公元1879年4月,在获得保加利亚公国第一届大国民议会批准后,22岁的亚历山大走马上任。裙带关系复杂的亚历山大十分清楚自己能够成为保加利亚大公的最根本原因:因为他在政治上并不明显倾向于任何一方!
所以年轻的亚历山大就位前就开始游历奥地利、德国、英国、奥斯曼土耳其和俄国,以表达他同时亲近西方和东方的立场,力图在波谲云诡的巴尔干政治环境当中立足。事实证明亚历山大一世在对外关系这一点上做的非常不错。
在各方势力犬牙交错的巴尔干半岛上,保加利亚人终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国家时代,而新任大公亚历山大即位之始便开始控制内外局势:对外联系各大欧洲列强,对内清除奥斯曼影响。
19世纪末的保加利亚
于是在保加利亚公国成立后,大批奥斯曼土耳其封建领主开始离开保加利亚,这标志着奥斯曼的封建统治在保加利亚的彻底结束。消除残余的奥斯曼土耳其影响,有利于保加利亚城镇和乡村经济的振兴和发展,也有助于其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的产生。
于是乎,各种性质的党派开始在巴腾堡王朝时期生长:1879年保加利亚人率先成立了自由党和保守党;1881年又建立了东鲁梅利亚自由党和人民党;1883——1884年自由党分裂为查科夫派和卡拉维洛夫派。
所有这一切都是19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缩影,当然其中也包括了保加利亚本土民族主义的高涨。而政党的出现和发展也不可避免的加剧了保加利亚内部争夺政权的斗争:
亚历山大执政的短短7年中,保加利亚的资产阶级政党相继登上政治舞台,自由派和保守派围绕保加利亚宪法和大公的作用问题,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这反倒使得年轻的保加利亚国家政局动荡不稳。
据统计,从1879年7月至1884年6月的短短5年内,保加利亚公国就更换了8届政府和11位首相!并且无论是保守党还是自由党,都不代表广大城乡人民的利益,所以这种党政最终只会加剧保加利亚国内危机。
而在两派力量势均力敌和此消彼长的情况下,亚历山大大公开始站在了保守党的一边,并在外交上持亲奥匈帝国和德国的立场。公元1881年5月,亚历山大一世发动政变推翻了保加利亚自由主义政府,废除了1879年《特维尔诺沃宪法》基于院制立宪君主制原则承认的人权自由,并解散了国民议会,开始实行独裁统治。
这导致了亚历山大与保加利亚自由主义者之间的矛盾加剧,并且也让他失去了首相大臣的帮助。为此他前往俄国圣彼得堡,要俄国沙皇给他选派几位大臣辅助他治理国家,俄国人则派了两位将军前往保加利亚。
但这两位俄国将军另有图谋,一心在保加利亚培植亲俄势力,甚至威胁到了亚历山大的统治。为了摆脱困境亚历山大开始谋求英国的支持,并欢迎德奥势力进入本国,以此来削弱俄国人在保加利亚的势力。为此亚历山大不惜向自由党妥协来对抗得寸进尺的沙俄势力。
公元1883年9月,亚历山大与政敌自由主义者签订协定,宣布恢复《特维尔诺沃宪法》,成立联合政府,解除两个俄国将军的职务。此举极大损害了俄国人在保加利亚的利益,两国关系跌入冰点。
经历这一波政治风波,俄国沙皇决定除掉亚历山大一世。公元1885年9月,在保加利亚巴腾堡王朝合并鲁梅利亚自治省时,俄国人再次跳出来,并于1886年8月20日,撺掇亲俄派的保加利亚军官发动政变,逼迫亚历山大退位,并将他驱逐出境。
至此,保加利亚的巴腾堡王朝时期结束,随后1887年7月7日,萨克森—科堡-哥达公爵恩斯特一世的侄孙——斐迪南亲王,被选为保加利亚摄政王,开启了保加利亚的萨克森-科堡-哥达王朝时期。
至于亚历山大一世,则在退位后到奥匈帝国的军队服役,后与一位明星演员、伯爵夫人结婚,获得了伯爵之位。并最终于1893年11月17日在奥地利格拉茨去世,年仅36岁。死后遵照遗愿,他被安葬在保加利亚索菲亚的一个公园之内。
保加利亚南北统一
仅仅存在了7年的保加利亚巴腾堡王朝,虽然存在感不高,但却对第三保加利亚国家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不仅发展了资本主义、诞生资产阶级,成立资产阶级政党并开始党政,还促进了保加利亚的南北统一。
当时的《柏林条约》将保加利亚一分为多,而北部保加利亚公国的迅速发展,则为南部保加利亚人彻底摆脱奥斯曼土耳其当局的“托管”作出了榜样,于是乎南部的保加利亚东鲁梅利亚自治省开始与北部的保加利亚公国重新合并。
保加利亚公国与东鲁梅利亚自治省
正如前文所说,巴腾堡王朝时期的保加利亚除了资本主义发展跟资产阶级政党的两大特点外,还有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民族主义高涨。被分成南北两部分的保加利亚人一直对《柏林条约》不满,而经历亚历山大一世的统治之后,双方终于有契机进行合并和统一。
在北部保加利亚公国资产阶级政党发展的同时,南部东鲁梅利亚也发展了资本主义,南北保加利亚政党都将民族统一写在各自的纲领里,努力争取国家统一、人民团结。所以保加利亚公国和东鲁梅利亚的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的。
1878年的保加利亚
当时根据《柏林条约》第13条的规定,南部保加利亚建立一个东鲁梅利亚省,在行政上获得自治,但在政治上和军事上仍臣属于奥斯曼土耳其苏丹。并由欧洲列强组成委员会帮助制定东鲁梅利亚省的《组织章程法》。
1879年5月15日,奥斯曼当局任命阿列科·波哥利迪为东鲁梅利亚省总督,主管该省事务,任期为5年。并由一个6人组成的委员会负责省政府工作。10月17日东鲁梅利亚举行了第一次议会选举,选举的结果是保加利亚人占据了36个议席中的31席。
20世纪末的奥斯曼土耳其
1881年东鲁梅利亚受北部巴腾堡王朝的影响,也出现了两个政党:一个是代表中、小资产阶级利益的自由党;另一个是代表大资产阶级利益的保守党(又称为人民党)。两党都主张保加利亚南北两部分合并统一。
1884年东鲁梅利亚保守党在选举中获胜,同时总督波哥利迪任期届满离任,奥斯曼苏丹遂任命保守党人加夫里尔·克勒斯特维奇继任东鲁梅利亚总督。如此一来保加利亚人得以“去奥斯曼土耳其化”。
1884年末到1885年初,保加利亚人在东鲁梅利亚的行政中心——普罗夫迪夫市,建立了一个保加利亚秘密中央革命委员会,准备发动全民武装起义,开展”合并”运动,实现保加利亚南北统一的最终目标。
此时的保加利亚人还不得不顾忌《柏林条约》的限制,担心“合并”运动会招致奥斯曼当局的武装介入和欧洲列强的干涉,于是这场大规模起义计划就转变成了争取政府军政变与民众示威相结合的运动。
1885年9月,趁着东鲁梅利亚军队举行演习、城内空虚的时机,中央革命委员会负责人扎哈里·斯托扬诺夫在《南保加利亚报》上发表号召书,鼓动人民起义。于是在9月6日凌晨,一支政府军部队进入普罗夫迪夫,攻占了总督府。
起义军进驻普罗夫迪夫
东鲁梅利亚总督加夫里尔·克勒斯特维奇随即被捕并被押往奥斯曼土耳其,政府也被推翻,随后成立了以格奥尔基·斯特拉斯基博士为首的临时政府,正式宣布东鲁梅利亚与保加利亚公国合并!从此9月6日被定为了保加利亚统一日,加以纪念庆祝。
三天之后,保加利亚公国的亚历山大一世亲临普罗夫迪夫,承认了东鲁梅利亚与保加利亚公国合并的事实,并宣布自己是统一保加利亚的大公。保加利亚人就这样实现了南北一统!而今天保加利亚国徽上的格言也就来源于此,即“统一(合并)创造力量”或“团结就是力量”。
此举无疑触怒了各方列强,尤其奥斯曼当局更是发出照会,要求恢复东鲁梅利亚的现状。当时的俄国人早就与巴腾堡王朝的亚历山大一世大公结恶,也递交了抗议照会,并暗中鼓动保加利亚国内亲俄派军官发动政变废黜了亚历山大。
奥匈帝国和德国则支持俄国人和奥斯曼人的主张,要求恢复此前东鲁梅利亚的状态。英国人为了削弱上述国家、保证自己在巴尔干的影响,则选择站在了保加利亚一方。此外巴尔干其他国家像塞尔维亚、希腊等,担心保加利亚的统一会对自己产生不利影响,也站在了俄土一方。
19世纪末的欧洲格局
无论如何,小小的巴尔干再一次成为了欧洲列强激烈角逐的战场,各国之间还于1885年10月24 日在君士坦丁堡召开使节会议,以图解决东鲁梅利亚问题,但仍旧无果而终。
公元1885年11月2日,塞尔维亚国王以保加利亚南北统一将破坏地区的力量均衡为借口发动战争。尽管当时舆论普遍认为立足未稳且缺兵少将的保加利亚国家会战败,但一心捍卫领土完整和国家独立的保加利亚人还是以非凡的斗志取得了奇迹般的大胜。
甚至一度反攻,逼近塞尔维亚的贝尔格莱德。后来还是在奥匈帝国的威胁下才罢兵回国。这场塞保战争意外的稳固了保加利亚南北统一的成果,提高了保加利亚的国际威望。
塞保战争示意图
所以在战后(1886年),欧洲列强再度齐聚君士坦丁堡,承认了保加利亚国家的统一,就连非常不服气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也默认了现状。至此,保加利亚终于实现了久违的统一与独立,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为今天保加利亚国家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保加利亚人正昂首阔步迈入新时代。
保加利亚军官团
那么统一后的保加利亚又将如何发展?保加利亚巴腾堡王朝之后的萨克森-科堡-哥达王朝又是怎么一回事?进入20世纪的保加利亚人还将遇到怎样的危机和挑战?
来源:加大号的 D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