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称他为“解放者沙皇”;有人叫他为“统一者沙皇”;也有人骂他为“刽子手和战犯”。从国家、民族的捍卫者到人人喊打的战争犯,保加利亚的鲍里斯三世沙皇的一生堪比过山车,时代的浪潮和命运的无常终究还是吞噬了这位国家君主。
上期咱们讲到了沙皇鲍里斯三世的起源,也说到了他初登王位时期的种种事件。如果说此前的鲍里斯三世还能用“可怜、可悲、可叹”来形容,那么20世纪30年代后的鲍里斯,则显然走上了一条专制独裁的不归路,将自己与国家、民族拖入了无尽的深渊。
本期咱们就来看一看沙皇鲍里斯三世的不归之路,聊一聊沙皇鲍里斯在二战爆发前后的艰难抉择,还原一个真实又复杂的鲍里斯。
王位的挑战
20世纪30年代初,震荡世界的“大萧条”席卷到了保加利亚,面对前所未有的世界经济大危机,本来就贫穷落后的保加利亚社会矛盾更加尖锐,进一步导致了政治的动荡和日益高涨的工人骚乱浪潮。
1933年,保加利亚国内一些抱有亲法西斯主义、极权主义和技术主义观点的青年军官决定成立一个更强有力的组织——“秘密军人同盟”,取代已经官僚化、腐败化的旧军官同盟。
同期保加利亚还存在着一个右翼政党——“环节派/环节联盟/兹维诺(Zveno)”,双方在共同利益驱使下,于1934年5月18日晚到次日凌晨发动政变,史称“五一九政变”。
政变之前,两个组织主要领导人都提前跟沙皇鲍里斯三世打好招呼:“陛下,今晚将有一场政变,但您不必担心,政变不是针对您的。”鲍里斯三世也就秉承着一贯“不闻不问、恪守中立”的态度,未对政变进行干涉。
政变成功后,新政府即刻实行解散国民议会、取缔一切政党活动、宣布工会组织为非法、禁止游行和罢工、撤销地方自治、实行新闻检查制度等等专制措施,甚至还有激进者主张剥夺沙皇的权力,建立一个法西斯政权的共和国。
凡此种种都将鲍里斯三世又一次推入政治旋涡的正中心。政变的次日,环节派领袖西蒙·格奥尔基耶夫将军和秘密军人同盟的领袖彭乔·兹拉特夫将军拜见了鲍里斯,并带上了新政府的名单和事先拟好的沙皇退位诏书。
彭乔·兹拉特夫将军
鲍里斯深知秘密军人同盟具有强烈的反君主制思想,因此他若想保住皇位和性命,就不得不依靠军队的支持和拥戴。他十分干脆的在新政府名单上签字,丝毫没有表现任何“不服从”的迹象。格奥尔基耶夫见沙皇如此配合,也就没有拿出退位诏书的备用计划。
这次政变无疑是向鲍里斯“无为而治”的观念提出了严重的挑战。在登基的头几年里,鲍里斯确实只想当一个象征性的国家元首和名义上的军队总司令,做个“统而不治”的沙皇,成为像英国君主那般的“橡皮图章”。
但1923年和1934年的两次军官政变都对王位和他的性命构成了极大威胁,这些事件彻底改变了鲍里斯的思想,促使他走上了君主专制的道路。毕竟比起随时会丢掉王冠和小命,同期欧洲其他君主的新式独裁实在是太香了:
作为保加利亚邻居的其他巴尔干国家早就实行了集权统治,1929年的南斯拉夫、1935年的希腊和1938年的罗马尼亚都建立了富有巴尔干特色的君主独裁政体。如今鲍里斯三世在接连打击下终于决定主动出击,攫取权力,走向独裁。
大权在握
保加利亚五一九政变后,鲍里斯三世就变成了一位傀儡国王,一个象征性的国家元首和名义上的军队总司令。但鲍里斯三世却不得不开始思考起国家未来的走向,尤其是如何保住自己的王位不受侵犯。
1935年,保加利亚的鲍里斯三世正式走上了君主专制的道路,他首先利用环节派和秘密军人同盟中保皇派老军官和少壮派年轻军官的矛盾,煽风点火激起内讧,逼迫倾向共和制的西蒙·格奥尔基耶夫辞职,取得了军队的控制权。
然后又通过一系列政府领导人的更替,一步步增强了自己的权力和个人威信,期间还驱逐、流放、调离了一些桀骜不驯的秘密军人同盟成员,一些影响力较大的异见者或是被派到国外,或是直接因“叛国罪”而被处死或长期监禁。
由于环节派和秘密军人同盟政府的政策本就不得民心,所以鲍里斯三世这种自上而下打击其势力的做法,得到了普遍的支持,并发表了诸多煽动性的演说,让广大保加利亚人民相信鲍里斯沙皇是国家的解放者,要带领保加利亚重回民主政治。
事实上,鲍里斯在推翻之前的政变分子后,既没有恢复政党活动,也没有实施宪法,反倒把此前政变政府的那种军事法西斯独裁制度当做个人专制统治的工具,主张在他的领导下实行无党派制度,在保加利亚建立了君主法西斯独裁统治(君主专制政权)。
虽然保加利亚后来还是于1938年恢复了议会,但重建的议会几乎就成了沙皇个人纯粹的咨询机构和橡皮图章,而1934年颁发的对政党的查禁令则依然有效。所以在军人集团消灭了内阁和议会后,政权却最终却落到了沙皇鲍里斯个人的手中。
对于鲍里斯本人来说,终于不再时刻担忧自己的王位和性命,也终于可以放开手脚参与政事,至于开火车、收集火车头和研究机械表机构,则依旧是鲍里斯个人兴趣爱好,只不过在国务繁忙的背景下,这些从此就成为了奢侈的娱乐活动了。
法西斯独裁
就在保加利亚实行君主专制和巴尔干各国走向集权统治的同时,欧洲也掀起了“法西斯主义”的浪潮,这当中尤以德国和意大利为典型代表。20世纪30年代起,德意法西斯势力犹如瘟疫般渗透到欧洲各国。
截止1935年,德意志帝国已经大致恢复了它在巴尔干半岛各国的传统影响。在法、比等国因经济危机从东欧抽回了资本的时候,德国资本则大肆渗入。对巴尔干诸国的资本输出是德意志第三帝国世界经济新秩序的第一步试验,当然也取得了成功。
到30年代后期,德国已经取代英、法,成为了保加利亚和其他巴尔干国家对外贸易的主要国家,德国的资本在巴尔干地区的影响越来越大,巴尔干也成为了德国工业品的倾销基地。
等到1939年,德国在保加利亚进出口贸易中所占的份额分别达到65.5%和67.8%,保加利亚成为了德国在巴尔干国家中的头号贸易伙伴。而德国也成为了保加利亚经济、军事领域影响了最大的外国国家。
1935年夏,德意志第三帝国的二号人物——赫尔曼·戈林,和新婚妻子去东南欧度蜜月,路过保加利亚之时,受到了鲍里斯三世等保方官员的热情款待。在宴会上,鲍里斯三世沙皇特意向这位发福的元帅颁发了“圣亚历山大”十字勋章,还向埃达·戈林夫人赠送了一对精美的钻石手镯。
事后沙皇鲍里斯还和随从副官开玩笑说:也许这两件礼物应当对换一下,因为戈林元帅在看到那幅钻石手镯之后,那双星蓝色的眼睛里露出了只有女性走进珠宝店时才有的贪婪之光。
从此之后戈林就对鲍里斯产生了好感,虽然这种“私人交情”并不足以取代两国正式关系的发展,但凭借着鲍里斯在外交领域所积攒下来越来越多的“私人交情”,保加利亚逐步从外交困境中走出来。
戈林
1936年1月,鲍里斯在出席英王乔治五世的葬礼时,顺道对德国进行了国事访问。在德国,鲍里斯除了去科堡宫看望自己的老父亲、前任保加利亚沙皇斐迪南一世外,还会见了戈林、沙赫特等访问过保加利亚的“老朋友”。
前沙皇斐迪南一世
同年8月,鲍里斯率保加利亚代表团参加了柏林奥运会,和希特勒进行了亲切的谈话,希特勒承诺要帮助保加利亚“医治由战争造成的创伤”,鲍里斯则表示要学习元首的榜样,在保加利亚建立独裁统治。
柏林奥运会
此后保加利亚与德国的双边交流范围逐渐扩大,回国后的鲍里斯又通过一些的改革将国家大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逐渐逐渐的就走向了具有巴尔干特色的“法西斯独裁”,当然鲍里斯深知自己绝不能轻易站在德意法西斯一方,尤其是在战争阴霾笼罩欧洲大陆的紧张时刻……
艰难站队
虽然德国与保加利亚在经济领域日益紧密,并且德国希特勒明确向保加利亚的鲍里斯沙皇伸出了橄榄枝,但一向谨小慎微的沙皇鲍里斯并不愿意在德国这一棵树上吊死,尤其像保加利亚这样的巴尔干小国,需要尽可能在欧洲各大势力集团的夹缝中求存,决不能轻易站队,以免招致灭顶之灾。
希特勒与鲍里斯
为了争取保加利亚本国的最大利益,沙皇鲍里斯在对内取得专制统治后,在对外关系上采取了“多方讨好”的“打秋千”政策,尽可能与周边各国搞好关系,试图在即将到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独善其身。
所以早在1933年6—9月,鲍里斯沙皇就和约安娜王后一起来了趟欧洲之旅,期间先后来到意大利、法国、比利时、瑞士、奥地利、英国和荷兰,跟当地政要进行会谈,拉进距离,改善国际关系。一不小心还创下了在位国王“游山玩水”时间的最高纪录。
值得一提的是,鲍里斯的生活十分简朴,丝毫没有巴尔干君主中常见的那种奢华嗜好,所以他出国访问的费用基本都是沙皇亲自掏腰包。而鲍里斯则一有机会就出国访问欧洲他国,如果不坐飞机的话,他更爱坐火车,毕竟这位沙皇平日最大的爱好就是研究、收集火车头与开火车。
后来鲍里斯三世还出席了俄土战争纪念碑落成50周年仪式,对苏联进行了国事访问。期间他不断歌颂斯拉夫俄国的功绩,称颂“兄弟的俄国人民的伟业”、“苏联的丰功伟业”和“慷慨的援助”,又拉近了保加利亚与苏联的关系。
除了德意和苏联外,英法同样是欧洲一大势力,对此英国于1938年强迫巴尔干协约国的希腊、罗马尼亚、南斯拉夫和土耳其,同保加利亚签订了一项协议:允许保加利亚改组其军队,并可以自由地重整军备。
总而言之鲍里斯三世在取得统治之后,竭力在欧洲各大势力之间“打秋千”,力图在大国纷争的大环境中,找到保加利亚的平衡点,以此保障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对此鲍里斯三世曾说道:“我的军官团亲德;而我的人民热爱俄国;中产阶级喜欢英法;我本人是法国路易·菲力浦国王的曾外孙;我的王后是意大利国王的女儿……只有我和我的议会是拥护保加利亚的!”
当然无论是鲍里斯沙皇还是国内其他有识之士都清醒的认识到:为了保持保加利亚的国际地位和国家民族的独立,保加利亚必须在大国之间保持中立!但现实情况却并不允许保加利亚做出这样的选择……
鲍里斯家族本身就起源于德国,家族亲戚也多数在德国境内,而自己的妻子约安娜王后更是意大利公主,所以天然就对德意集团有着“亲和力”。但作为一个政治家,鲍里斯也非常清楚此时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的局限性,因此选择保持中立。
墨索里尼与希特勒
所以他一面与德国频频示好,另一面则在远处观望,尤其关注罗马尼亚这个邻国的局势。当时罗马尼亚的处境与保加利亚十分相似,但罗马尼亚国王卡罗尔二世却完全倒向了德国一方,成为了德国傀儡,并在罪恶的深渊中越走越远。
罗马尼亚的教训不断提醒鲍里斯要保持清醒,绝不能轻易站队德意法西斯集团。但此时保加利亚国内的军人集团和政客们则毫无远见:这些人在见识到希特勒与墨索里尼的力量和威势后,毫不犹豫选择了亲德,纳粹德国也一步步将法西斯主义渗透进保加利亚。
等到二战前夕,保加利亚政府和军人已经跟德意一样反对巴黎和会所制定的欧洲新秩序,致力于打破现有局面、收复失去的领土。即便鲍里斯三世仍旧拒绝倒向德国阵营,但他手下的军官团们则完全被德国利益捆绑,并且有足够的能力推翻沙皇鲍里斯!
1939年9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德国闪击波兰为标志爆发了,波兰速亡使巴尔干国家首次见识到德国闪电战的威力,当然但更令它们感到恐怖的是苏联红军的汹涌东进。
几乎半个波兰和三个波罗的海国家都落入了苏联斯大林的口袋,坚持抵抗的芬兰人也在奋战了15个星期后,几乎被淹死在红军的血海之中。凡此种种都激起了巴尔干诸国的危机意识:因为巴尔干诸国正好夹在德国与苏联之间!
苏联的“东方战线”
大部分巴尔干国家在被英法“抛弃”后,选择了投靠德国,指望希特勒会帮助之间阻止苏联的东进。当然颇有远见的保加利亚沙皇鲍里斯除外,他早就看透了德意日轴心国集团的本质。
1940年2月15日,亲德的博格丹·菲洛夫被鲍里斯三世任命为政府首相。邻国罗马尼亚则被德国抛弃:纳粹德国跟苏联签署了一个瓜分协议,罗马尼亚被迫将巴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割让给苏联,将北特兰西瓦尼亚割让给了匈牙利。
罗马尼亚国王卡罗尔二世则失去了国内大多数民众的支持,被迫将大部分权力移交给罗马尼亚将军安东内斯库,并退位流亡国外。这期间希特勒为了拉拢保加利亚的鲍里斯,给他送上了一份厚礼:
希特勒迫使罗马尼亚将南多布罗加归还给保加利亚!保加利亚收回南多布罗加顿时成为了举国欢庆的大事,鲍里斯三世立即致电希特勒和墨索里尼,表示”最最衷心的感谢”。首都索菲亚还有几万名游行群众聚集到王宫周围,高举着向国王祝福和向希特勒致谢的标语口号。
此时保加利亚政府已全面亲德,希特勒也多次明示乃至敦促鲍里斯入伙,但鲍里斯三世仍旧在“打秋千”。属于同盟国阵营的英国和苏联也通过密信和公开通知的形式反对保加利亚加入轴心国阵营。
1940年秋,匈牙利、罗马尼亚和斯洛伐克相继加入“三国公约”(即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南斯拉夫若非意大利不怀好意也早就加入了。此时的保加利亚几乎被“德国”包围。
风烛残年的老沙皇、鲍里斯的父亲——斐迪南一世也从德国带来口信说:“切勿错过志愿加入三国轴心的良机。”鲍里斯三世则回答道:“现在还不是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
此时德国已征服大半个欧洲,法国早就投降,英国还饱受轰炸,巴尔干几乎快要沦陷……如此情形鲍里斯三世仍旧不愿加入德意阵营,尤其在希特勒本人都多次催促和拉拢的情况下。
所以鲍里斯三世若不是有智力问题的话,那势必就是他本人有着极大的勇气和政治上的先见之明!当然这般拖延还没有被德国人武力拿下,鲍里斯的外交平衡术与讨好逢迎手段也是相当高明的。
比如鲍里斯就曾亲自写信给希特勒,称:无论是过去还是今天,保加利亚的利益同第三帝国的伟大利益是一致的,恳请希特勒考虑一下这个问题,“保加利亚非得无条件地改变现在的政策吗?”显然,一个中立的保加利亚也能帮助德国在巴尔干发挥作用。
就在保加利亚和鲍里斯艰难打秋千之际,苏联的斯大林出手打破了这个平衡:1940年斯大林要跟保加利亚签订“友好互助条约”,许诺保障保加利亚的安全,甚至同意保留其君主制。
参考此前苏联通过“友好互助条约”吞并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的前车之鉴,鲍里斯受到了极大震惊,为了保持国家独立不受吞并,他赶紧拜访希特勒,打探德国人的底线和条件。
眼见鲍里斯态度转变,希特勒进行了一番安抚和忽悠,结果六天之后(1940年11月23日),索菲亚通知柏林:保加利亚原则上同意加入三国公约,但请求稍晚一些签字。
1941年3月1日,保加利亚代表在华沙的贝尔维德宫正式签署了加入轴心国的文件,就这样,经过艰难的抉择和综合利益考量,保加利亚的鲍里斯三世就这样加入了轴心国阵营,成为了二战法西斯国家的仆从国。
来源:加大号的 D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