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简史 ❷ 分裂还是独立,从被统治到艰难独立的芬兰

更新时间:

芬兰自从14世纪被纳入瑞典王国的统治之下后,就开启了长达数百年的被统治历史。但最终芬兰不仅没有被瑞典人“同化”,反而民族意识、国家意识更强。

换句话说,芬兰能够最终独立成国,独立成民族,究竟是为什么?芬兰又是如何一步步艰难独立?

芬兰和瑞典

芬兰从地理位置上位于北欧,处于斯堪的纳维亚与东欧俄国之间的地带,所以它的历史很长一段时间都夹在瑞典与俄国之间,国家命运很大程度上受到这两位不安分邻居的改写。

1362年,瑞典王国在名义上控制了全芬兰,芬兰由此纳入瑞典王国的疆域范围长达四个多世纪。

1397年,挪威、瑞典、丹麦三个王国在玛格丽特一世的操作下,进入共主的卡尔马联盟时期,芬兰也作为瑞典的一部分跟着入了盟,但实际芬兰相当大地区仍然保持着相当的独立。

1523年瑞典贵族古斯塔夫反抗丹麦争取独立成功,古斯塔夫成为了古斯塔夫一世,即瑞典王国瓦萨王朝的开国君主,而卡尔马同盟正式解散。

此后的芬兰仍然被瑞典所笼罩,但随着瑞典的扩张霸权与战争的进行,芬兰人民在苦难当中一点点意识到了再跟着瑞典混下去迟早玩完,最后一点点开启了独立行动。

自从1700-1721年的大北方战争后,瑞典帝国覆灭而俄罗斯帝国崛起,瑞典人对于芬兰的掌控力变弱,而东面的俄国反而影响力日渐渗入芬兰。

终于1808-1809年之间,瑞典跟俄国两国间爆发了芬兰战争。

芬兰战争的最后结果是瑞典战败,其东部的三成领土都被割让给了俄国,而从此芬兰也就成为附庸于俄罗斯帝国的芬兰大公国(1809-1917)。

事实上早在1721年和1743年大北方战争之后,瑞典跟俄国的和约之中就把一部分芬兰地区划给了俄国,即所谓的老芬兰地区。

所以等到芬兰战争结束后,在俄罗斯占领了剩下的芬兰后,“老芬兰”又重新加入了芬兰的剩余部分。

而当时芬兰在事实上已经逐渐摆脱了瑞典的控制,此时再对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效忠也只是相对的,俄国人也在事后宣布芬兰为俄国治下的一个自治大公国,享有相当程度的自治权。

目的无非就是安抚芬兰人的情绪以及顺水人情,当然日后俄国人再控制欲变强,屡次干涉芬兰大公国的事务就是后话了。

芬兰与俄国

1809年,芬兰在俄-瑞芬兰战争后正式成为了俄国的一部分,是属于俄国内部治下的保持一个自治大公国地位的特殊存在。

直到1917年芬兰摆脱俄国为止,在俄罗斯统治下各个时期的芬兰自治程度都是不同的。尤其审查制度和政治迫害存在于芬兰大公国的始终,尤其是俄罗斯统治的最后二十年间。

这期间,由于芬兰数百年都是使用瑞典的法律,所以瑞典的法律仍保持下来,并且跟俄国平民不同的是,芬兰的平民仍保持着相对的自由。

而这一切为何能发生啊?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既有统治者的政治考虑,也有民族等因素的干扰,总而言之芬兰在它历史发展过程中,“与众不同”伴随它始终。

等到了19世纪,在欧洲发展形势的影响下,芬兰经济逐渐由原先的林业转变为工业,矿业和机械工业直到今天还为芬兰的繁荣奠定基础。

此期间芬兰的民族性更强了,主要可以体现在语言方面。

曾几何时在瑞典统治期间,芬兰人很多都说瑞典语。而更早之前德语、瑞典语、拉丁语都是芬兰的重要语言。

芬兰语言系统

在俄国接手芬兰后,俄国统治者致力于将芬兰跟瑞典的紧密联系剥离,以此确保芬兰对于俄国的忠诚度。

而等到了19世纪,芬兰语确实也在芬兰民族主义的浪潮下,占据了芬兰地区的优势地位,而俄国人大概想不到,芬兰人在切断跟瑞典的紧密联系后不是忠诚于俄国,而是开启了芬兰民族主义。

1835年芬兰的民族史诗《卡勒瓦拉》正式出版,这是一部卡累利亚人传统神话和传说的选集,而伴随这部作品出版而来的还有被激起的芬兰独立民族情绪。

芬兰民族意识的觉醒就是因为当时说瑞典语的上层阶级,刻意发扬芬兰的文化和语言,以作为民族国家建构的一种手段。

换句话说就是芬兰上层阶级通过塑造出一种包括位居统治者的精英和被统治的平民在内的所有芬兰人的认同感的东西,来完成独立并建立民族国家的目的!

1863年芬兰语正式被允许在行政中使用。1892年芬兰语获得了与此前瑞典语相等的官方语言的地位。芬兰语就此在政府和社会上取得了明确的主宰地位。

与此同时伴随着俄国内部的剧烈震荡,芬兰的独立变为了可能跟现实。

独立,独立!

1905年,俄国内部发生了革命,也就是著名的1905失败起义。与俄国革命同步进行的还有1905年芬兰的大罢工。

1905年芬兰大罢工后,原先的四议院会议在1906年被单院制的芬兰议会所取代。这大概也是人类史上第一次有普遍投票权和被选举权的选举,并且也是历史上妇女第一次获得完整的被选举权。

当时作为选举被选举的门槛,即需有地产或世袭头衔的规定也被废除。当然这种今天看来进步巨大的选举仅存在于部分芬兰地区。

整体的芬兰选举依旧弊病丛生,沦为了资本的玩物。而真正全面地市层级的选举制度要等到1917年左翼势力在议会获得多数时才完成。

那之后,1917年俄国发生了二月革命(二月是俄国历法,事实上发生在三月份,后文的十月革命也是发生在11月份)。

一战期间的俄国二月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沙皇统治,革命完成后,俄国存在着两个政府,即俄国苏维埃政府(布尔什维克)跟俄国临时政府(孟什维克)。

而此后同年11月份的十月革命当中,以列宁托洛茨基为首的无产阶级打败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二个社会主义政权——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苏俄)。

由于此前俄国二月革命的影响,芬兰也在此期间成立了一个新的参议院和一个所谓的联合内阁,它的权力结构与此前的芬兰议会有异曲同工之妙。

芬兰新成立的参议院最初希望与俄国临时政府取得合作,但商量来讨论去最后也没有达成任何协议。所以当时芬兰普遍认为他们与俄国的联合在沙皇退位后就宣告结束。

即使相当程度的芬兰人还认为如果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就是沙皇的继承者,临时政府也提出了任命新总督和参议院权限的提案,但最终还是因为双方利益分歧而分道扬镳。

所以最终芬兰社会民主党成员将俄国的资产阶级视作是芬兰独立和无产阶级获得正义之路的阻碍,这一下就跟当时俄国的布尔什维克方面站到了同一边。

当时俄国临时政府虽然提出了法案限制了俄国插手芬兰的内部事务,但又保留了俄国在国防和外交事项的干涉权。

因此芬兰参议院上上下下都反对这个法案,不仅芬兰,俄国临时政府内部也反对声众多,所以最终双方无法谈拢。

并且因为此事,芬兰议会还产生了是否解散这届议会的争执,最终暑期休会。此后俄国的军队直接开进议场强迫议会解散,并举行新的选举。

选举结果是芬兰出现一个非社会党派多数的议会和参议院。芬兰非社会党派和俄国临时政府相合作、勾结。

此举大大刺激了芬兰社会党人,他们甚至开始进行一些暗杀在内的恐怖活动。而出于对事态发展的顾虑(俄国十月革命后),非社会党的参议院最终也提议宣布芬兰独立。

而这个独立案最终在1917年12月6日在芬兰议会通过,这就是所谓的芬兰独立。从此这一天就成为了芬兰的独立日。

1917年12月18日,俄国苏维埃政府颁布命令正式宣布承认芬兰的独立,紧跟着德国和斯堪地国家也接连承认芬兰的独立。

芬兰的独立自然是各种因素交织的结果,这里面既有芬兰人内部的像民族独立思想、独立斗争的影响;也有苏俄方面的举措。

无论如何,被统治长达五个多世纪的芬兰最终获得了独立,而1917年12月6日芬兰正式独立的这一天也成为了今天芬兰的独立日。

但是独立后的芬兰,随之进入了国家内战时期。

芬兰独立后的内战

这场内战参战的双方:一方是反社会主义的白公民卫队;另一方则是主要由工人和佃农组成的无产阶级红卫队。

当时由于芬兰刚刚独立,正式的国体、政体都未最终确定(当时有方案,但现实情况是芬兰议会内部意见不统一)。

所以后来芬兰的红卫队就宣布建立芬兰社会主义工人共和国。当然红卫队最终是失败了的。

而芬兰红卫队的失败则是德国目的的达成。邻国的瑞典也在实行民主化。所以芬兰的内战虽然没有外国势力的大面积干涉,但在政治上他们是针锋相对的。

一战的德国、瑞典跟芬兰位置

事实上整个芬兰内战就是因一战而起的国家与社会的大动乱,从1918年1月27一直持续到1918年5月15日。

这场内战既是一战尾声、苏俄革命的影响,同时也是芬兰内部左派政府发生的战争,而最后结果是以政府军获胜告终。

但是由于今天对于这件事件及其后续事件的角度不同,后世评价往往两极分化,所以这次事件也叫“1918年内乱”、“阶级战争”、“民族战争”和“独立战争”。

总之这次内战是国际形势跟国内形势纠缠在一起;无产阶级跟资产阶级斗争在其中;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相争在全程;工人运动跟政府镇压交织不相离……

1918年内战过程咱就不展开,也就是什么工人罢工、示威游行、武装暴动、政府镇压、政治媾和、外国施压、内部矛盾等等等等。

当时在俄国沙皇制度被推翻后,芬兰人民掀起了全国总政治罢工,成立了武装纠察队,后改为赤卫队,这就是芬兰内战当中的一派。

而资产阶级也不甘示弱,在一系列作用之下芬兰的资产阶级也成立了保卫团,后改编为白卫军

由此芬兰资产阶级跟无产阶级之间的红白斗争开始了。伴随着12月6日芬兰国家独立、芬兰国内政局进一步动荡、阶级矛盾空前尖锐,最终双方斗争转向武力

早在1917年11月12日,当时芬兰就成立了由35人组成的中央革命委员会,他们在俄国布尔什维克政权的合作和支持下,为发动一场旨在推翻政府、代之以马克思主义“新秩序”的革命做好了准备。

11月13日革命委员会宣布举行全国大罢工,但是在罢工期间发生了大规模的违法行动和暴行,所以1918年1月12日芬兰议会决定由斯温胡武德组成资产阶级政府,并通过维持秩序法,用以镇压工人运动。

当时议会授权斯文胡伍德内阁建立一支强大的警察力量。1月25日芬兰地方民防团被交给政府指挥,但整编工作一直到红卫军起义还未完成,所以当时政府手中没有任何军队或其他武装来对付赤卫队的行动。

但政府方面有一个总司令,这就是赫赫大名的曼纳海姆将军。当时(1月10日)斯文胡伍德说服曼纳海姆接受组建一支政府军队的任务。

而1月28日工人赤卫队(即红卫队)收到消息后,在原驻芬俄军士兵(这时应该被叫做苏俄士兵)的支持下,占领了首都赫尔辛基的政府机关、电台、车站和银行。

赫尔辛基的位置随后红卫队宣布推翻资产阶级政府,解散议会并成立革命政权,即人民委员会。按照他们的构想,新的芬兰应该是一个一切权力归有组织的工人和工人组织。

而这种带有无产阶级性质的革命迅速在维堡、坦佩雷等工业城市(因为工人数量多)获得胜利,红卫队迅速控制了芬兰南部广大地区。

转天(1月29日)人民委员会发表告人民书,正式宣布芬兰为共和国并执行社会主义纲领,建立由工人代表参加的各级行政机构。

而资产阶级政府的部分成员逃到芬兰西北部的瓦沙,在此成立了以曼纳海姆为总司令的白卫军,在当时瑞典和德国的支援下向革命政权进行反扑。

1918年3月7日资产阶级政府还同德国签订秘密军事协定,制定了联合作战计划。等到3月15日德国武装干涉军开始在阿兰岛登陆,同时白卫军在坦佩雷向赤卫队发起总攻。

4月3日德国波罗的海师在汉科登陆,四天后另一支德军在洛维萨登陆。一时间赤卫队腹背受敌,战场形势急转直下。

4月6日白卫军攻陷坦佩雷,4月12日德军占领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和海门林纳等城市。革命政权不得不迁都维堡,而赤卫队余部向东转移准备继续斗争。

但白卫军抢先切断赤卫队同苏俄的联系和退路,最终4月29日维堡失守;5月15日起义被镇压。

1918年4月29日历时三个月的芬兰内战结束。虽然赤卫队和苏俄援军在芬兰政府军队的攻势下节节败退,但是曼纳海姆方面也没能够继续挥师向东卡累利阿和彼得格勒进军,毕竟当时的局势和德国的政策不允许了。

1918年5月16日,芬兰政府军在首都举行了祝捷大会和阅兵式,整个政府参政院在赫尔辛基大教堂广场向曼纳海姆将军表示谢意。芬兰著名作曲家西贝柳斯还专门为他谱写了一曲《轻骑兵进行曲》。

芬兰内战的影响

内战之后,芬兰国会中的社会民主党人被清除得干干净净。虽然芬兰的独立宣言表明了芬兰是一个共和国,但当时芬兰议会当中多数议员仍支持建立芬兰王国

甚至当时来自德国黑森的弗里德里希·卡尔·路德维希·康斯坦丁王公还被选为芬兰国王,即瓦伊诺一世。

这也就是所谓芬兰王国的由来,但芬兰王国只是一个胎死腹中未能正式采用的一个方案,历史上并未真正实践过,芬兰王国只是一个理论性的存在,而这之所以没能建立,原因还在德国。

1918年随着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当中的战败,芬兰放弃了成为一个王国的构想而又重新成为一个共和国卡罗·尤霍·斯塔尔伯格在1919年当选为共和国首任总理。

而芬兰的这个新共和国也是北欧诸国当中第一个共和国,像什么丹麦、挪威、瑞典时至今日还是王国,顶多是君主立宪了,所以当时芬兰共和国的意义远超影响。

新生的芬兰共和国诞生后马上就得面对领土问题,也就是奥兰群岛问题:当时该群岛多数居民希望回归瑞典,但芬兰不愿意,还由此产生了一段纠纷,最终将争议提交国际联盟处理。

奥兰群岛的位置

内战后更多的问题还是芬苏边界,也就是当时资产阶级政府下的芬兰共和国跟无产阶级苏俄之间的矛盾和边界摩擦、领土纠纷。

芬苏边界的问题

同时在芬兰内战中还滋长了民族主义情绪,并在1929年发展为一个原初的法西斯运动。

等到20世纪30年代苏联对芬兰采取了较为敌对的态度,苏联方面开始限制芬兰商船在拉多加湖到芬兰湾间的活动,并于1937年彻底禁止芬兰商船进入。

由此苏联-芬兰就杠上了,也就为日后二战期间的苏芬战争埋下伏笔。

作者:加大号的 DK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

如有侵权,请联系:PM@DDBO.NET

相关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