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类进入二十世纪,接连发生一系列影响历史走向的大事件:一战、二战、冷战……在这当中,苏联的建立发展无疑对整个20世纪起到了重要影响,改变了人类发展轨迹。
就在诸多被苏联改写历史的国家当中,有一个“近邻”名声大噪,它就是敢在二战中以小搏大、硬刚苏联的芬兰。
1917年12月6日芬兰独立,正式成为了今天的芬兰共和国,但独立归独立,独立后的芬兰又得面临国家建设任务,在社会主义跟资本主义之间,芬兰又在1918年发生了内战。
一战后的芬兰与西方各国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并接受了它们的军事援助。在西方专家的支援下,芬兰还在卡累利阿地峡修建了以曼纳海姆的名字命名的坚固防线。
卡累利阿地峡
芬兰亲西方的动向再次引起苏联的警惕,毕竟当时西方世界无论是民主国家还是法西斯国家都对社会主义苏联充满了敌视。
由此,多种矛盾铺垫之下,苏芬之间似乎必有一场生死之战,而这场战争也就伴随着二战的爆发而悄然来临。
苏芬战争的爆发
苏芬战争顾名思义就是苏联跟芬兰之间的大战,由于战争时间集中在1939年末到1940年初,作战基本处于冬季,所以这场战争也叫做“冬季战争”。
苏芬战争/冬季战争本是一场大国与小国之间的战争,但处在特定环境下的攻防战,却将双方在战术上的优势拉平,由此双方在白皑皑的雪地上上演了一幕幕血红色的奔流。
苏芬战争不像二战法西斯势力跟反法西斯势力对决那般正邪分明,更多的是处于一种“灰色地带”,而这也就使得这场战争隐藏于二战之下难以被人所觉察。
1939年8月,纳粹德国跟苏联方面签订了为期十年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并且当中还有一项密约,就是德苏之间将东欧诸国秘密划分了势力范围,其中芬兰就在苏联势力范围下。
当然咱们今天来看这无异于是与虎谋皮,也有损社会主义国家的声誉。但其实当时苏联方面也是有难处的:至少在英法的绥靖态度中苏联看不到希望。
条约签订后,就在9月1日德国就闪击波兰,闪击战迅速摧毁了波兰军队。同时苏联在后来也在东面出兵,跟德国两面夹击(此举再次损害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声誉,也激化了波兰-苏联矛盾)。
最终德国获得波兰,而苏联获得了寇松线以东地区。之后纳粹德国就转而跟英法作战;苏联着手开始建立东方战线。
在苏联完成对波兰的侵略后(即纳粹德国闪击波兰后),苏联对波罗的海三小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他们立即交出其军事基地。
当时的苏联绝对算得上是世界性强国,所以波罗的海三小国只好同意,于是他们在1940年的夏天失去了独立,而苏联也是借此构筑所谓的“东方战线”,目的还是防范德国。
此后苏联在10月紧急邀请芬兰政府代表赴苏谈判。苏联方面建议芬兰和苏联双方签订互助条约来共同保卫芬兰湾,还提出了割让和调整芬兰部分领土的要求。
为了补偿芬兰的领土损失,苏联表示愿意把奥涅加湖西北两倍于芬兰所割让地区的土地交给芬兰。
苏联此举一方面是出于对东方战线构筑的考虑,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尽可能维护自身安全。但苏联的举动还是令芬兰感到怀疑。于是芬兰政府拒绝了苏联的提议。
苏联军队由此制造了所谓的“曼尼拉事件”,也就是宣称芬兰军队炮击曼尼拉村造成了苏联士兵的死亡,要求芬兰政府赔礼道歉并将军队后撤20到25公里。
芬兰政府自然是一口回绝。苏联以此为借口废除了《苏芬互不侵犯条约》,在1939年11月30日动用23个师共45万军队攻入芬兰边界,迅速抵达芬兰的曼纳海姆防线(同期的德国正在攻略西欧)。
苏联惨胜
战前的苏联在人数、机械等上都占绝对优势,所以当时苏联领导人原本就预估只需几星期就可占领芬兰,但实际上芬兰支撑了三个半月之久。
其实当时芬兰作为一个小国并不愿意单独同一个大国相对抗。它所有的希望就是从进攻芬兰的大国的敌国方面得到援助,所以才有日后芬兰跟纳粹德国建立的亲密联系。
当时芬兰军事当局计划依靠曼纳海姆防线牵制并消耗苏联红军兵力,在取得外援后(事实证明外援有限,仅仅是来自瑞典的部分援助)实施反击,争取在有利条件下与苏联议和。
这场战争中最令双方惊奇的是,居然曾经信奉社会主义的芬兰红军,在战争中竟然站到了芬兰一边而非苏联,尽管当时芬兰的社会主义者因为其信仰而不允许进入正式部队。
1939年10月下旬,芬兰进行了全国总动员,将陆军扩充到12.7万人,编为5个军,9个步兵师、1个骑兵旅和一些独立边防部队。另有预备役人员30万,后备役“民卫军”10万以及妇女服务队10万。
尽管如此芬兰方面在数量上也仅仅面前了跟苏联平齐的水平,在武器装备跟后期物资上面芬兰依旧远不及苏联:当时芬兰全军只有反坦克炮100余门,枪弹仅够2个月、炮弹仅够3个星期,空军仅有轰炸机30架,战斗机56架,侦察机59架。
所以战争期间的芬兰一直指望能得到西方大国的援助,盼星星盼月亮最终就得到了有限的帮助。原因就是当时纳粹德国正忙于入侵西欧,无暇也不愿惹苏联,而英法方面更不必多说,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纳粹德国进攻方向
当时的瑞典与挪威因害怕德国把战火扩及整个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事实上后来德国确实这么干了)而拒绝本打算支援芬兰的英法军队过境。其结果就是芬兰等到战争快结束才陆续得到英法援助的156架飞机、400余门火炮、85门反坦克炮和其他一些军用物资。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
但此时的芬兰已经陷入弹尽粮绝,所有的援助也就无济于事,最终芬兰忍辱求和。在此期间苏联则动用了54万大军,在芬兰防线面前惨胜。
战争第一阶段
整场苏芬战争从1939年11月30日正式打响,历经3个半月后到1940年3月13日以芬兰忍辱求和而结束。
战争前前后后共分为两个阶段:即第一阶段(1939/11/30-1940/1/31)和第二阶段(1940/2/1-1940/3/13)。
苏联红军的进攻态势贯穿了战争始终,也就是说劣势的芬兰军队始终处于防御态势。但芬兰方面仍然是以小博大,以弱胜多,打出了诸多经典战例。
苏芬战争地图
在战争第一阶段中(历时62天),苏联红军在前苏联芬边界全线的4个地区发起进攻,四个地区皆为主攻方向。
苏军进攻方向
双方经过一番激战后,最终苏联红军方面只在战线北端达成预定目的,其他地区均遭惨败,于是苏联方面被迫停止进攻,开始重新调整部署增调兵力,准备再次进攻。
尤其在卡累利阿地峡,在芬兰人的曼纳海姆防线面前,苏联红军多次试图突破曼纳海姆防线的计划跟行动都未得逞。还消耗了大量的红军兵力。
卡累利阿地峡与曼纳海姆防线
当时该处指挥官是苏联红军弗谢沃洛德·费奥多洛维奇·雅科夫列夫,下辖苏联第7集团军的7个步兵师、1个坦克军和2个坦克旅。主要进攻维堡方向。
而芬兰军队方面则集中了两个军,约5个师的兵力防守。白天芬兰军队就以近战火力配合坚固防线和有利地形杀伤苏联红军战士、摧毁坦克;等到晚上,芬兰就派滑雪小分队袭扰苏联红军的后方,把苏联红军打得疲惫不堪。
所以当时苏联红军投入多个梯队轮番进攻,都无法突破曼纳海姆防线(苏军的失利既有芬兰方面的顽强抵抗,也有苏军内部配合不利指挥不善的因素)。
等到12月底,在苏联方面付出了巨大代价之后,仅仅只攻占了芬兰军队大约20-60公里纵深的保障地带。于是苏军被迫停止进攻。双方形成对峙转入袭扰战。
在苏芬边界中段,苏联红军2个师被歼,当时瓦西里·伊万诺维奇·崔可夫的部队也遭到顽强阻击。最后将战役发展到了给芬兰军队创造了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
1939年12月,苏联红军当局鉴于各线苏联红军均损失惨重,决定停止进攻开始重新拟订作战计划。
苏军在1940年1月7日在卡累利阿地峡特别成立了西北方面军,任命原基辅军区司令谢苗·康斯坦丁诺维奇·铁木辛哥任方面军司令,接替此前苏芬战争方案制定者梅列茨科夫担任前线总指挥。
苏联方面还向苏芬边界增调了24个步兵师、20个炮兵团和15个新建的航空兵团。也专门对芬兰方面进行了长期的侦察与训练,专门演练了突破防线和摧毁坚固防御工事的有效方法。
曼纳海姆防线工事遗址
战争第二阶段
就在苏联方面重整旗鼓的同时,芬兰军队也调整了兵力部署:将前线兵力由5个师增加到6个师。战争的第二阶段就由此开启。
第一阶段结束后,苏芬双方经过短暂的休整,最终又在1940年2月1日开启了第二阶段(历时41天)。
在新的这一阶段,苏联红军西北方面军集中了第7、第13集团军,共计21个步兵师、6个坦克旅的兵力,在卡累利阿地峡实施重点进攻。
吸取了前一阶段的教训,苏联方面将这一阶段重点放在了曼纳海姆防线上,集中优势兵力经过1个多月的艰苦作战,苏军最终突破了曼纳海姆防线,攻占了维堡。
由此芬兰方面失去了抵御苏军最有效且坚固的防线,由此被迫按照苏联提出的条件签订了和约,结束了战争。
苏联红军为了攻下曼纳海姆防线出动了飞机500多架,火炮440多门,对芬兰军队阵地及其后方进行了猛烈的航空火力准备和炮火准备。
就在进攻前的24小时内,苏军共发射炮弹30多万发,摧毁了芬兰军队的大部分火力点,为进攻创造了条件。
2月12日凌晨,苏联红军开始进攻,历经3天的苦战跟伤亡,苏军梅列茨科夫的第7集团军在曼纳海姆防线的主要防御地带打开了一个宽5公里、纵深5-6公里的突破口,芬兰军队则主动退守第2防御地带。
随后苏军第7集团军开始突破第2防御地,多次冲击仍未得手,苏军方面又开始调整部署,芬兰军队趁机休整,将拉多加湖以北的部分兵力南调,加强在卡累利阿地峡的防御。
2月28日苏联红军恢复进攻,逼近芬兰军队后方的防御地带。苏军第7集团军右翼从东北方向包围维堡筑垒地域,而左翼则从冰封的海面上越过维堡湾、绕过维堡城,直接切断了通往芬兰首都赫尔辛基的公路,由此攻占了维堡大部地区。
1940年3月11日,苏联红军对维堡发起强攻,在付出不小伤亡代价之后最终夺占了维堡。由此芬兰方面失去了战略优势,当局不得不考虑停战。
战争,战争
苏联空军的空袭中使用了子母弹形式的燃烧弹,一时间引来了多方面的指责,而当时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却辩称苏联空军并未轰炸芬兰,而是为都市内饥饿的工人空投“面包”。
因此芬兰人后来将苏联空军的炸弹戏谑地称为“莫洛托夫的面包篮”。但戏谑归戏谑,苏联方面的确实在这场战争中“不占理”。
当时苏联的行为明显带有侵略性,由此引起许多外国团体的不满,纷纷送来物资和药品援助芬兰,甚至已经在美国和加拿大的芬兰移民也都回来参加战斗。
据统计,苏芬战争期间约有一千名丹麦志愿者、八百多位挪威志愿者、三百多位英国志愿者跟三百多芬兰移民参加战斗。更有许多外国记者来芬兰进行采访报道。
而当时的瑞典还只是“不结盟国家”,也支援了芬兰军事物资和一些现金,更有八千多位瑞典志愿者准备到芬兰参加战斗。
总而言之这场战争的舆论是支持芬兰的,而结果却是芬兰终究没有等到他们所期待的大国援助,仅仅是世界人道主义的援助无法帮助芬兰取胜,最终芬兰是失败了。
当然战争期间的芬兰抵抗还是很顽强的,毕竟对于芬兰人来说这无异于是一场“卫国战争”,期间芬兰人的智慧也是得到了充分发挥。
芬兰军队大量使用以玻璃瓶等容器盛装石油、磷、助燃剂等物的燃烧瓶(最早发明于西班牙内战),对苏军阵地跟车辆投掷造成伤害。
久而久之芬兰人就将其称之为“这是给莫洛托夫的鸡尾酒”,于是“莫洛托夫鸡尾酒”就成为了燃烧瓶的别称。
莫洛托夫鸡尾酒
并且此次战争中还涌现出了著名的“白色死神”——西蒙.海耶,他在不到四个月的时间里就用芬兰版的莫辛纳甘步枪射杀了542名苏军,还有冲锋枪击杀了数百,击杀总数达到了705人,一举成为世界上杀敌最多的狙击手。
也因此得到了世界狙击之王、“白色死神”、芬兰民族英雄等称号。但战争终究不是决斗,最终芬兰还是忍辱求和。
“白色死神”——西蒙.海耶
求和后的芬兰并没有就此放弃国家主权与独立,而苏芬矛盾也并未烟消云散,事实上在当时历史背景之下,两国矛盾愈加深刻,最终导致了芬兰跟苏联的继续战争。
那么苏芬战争后两国关系又是怎样再到战争边缘的呢?继续战争跟冬季战争有何区别?芬兰到底是不是加入了法西斯阵营呢?
作者:加大号的 DK